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大数据周报情报产品详情

2021年第7期  (2021-3-25 周洁)       全选  导出

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1-03-19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文章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文章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文章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详情如下: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总之,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第一,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墨经》中写道,“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改善市场发展预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第二,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2014年6月9日,我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围绕这些重点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110多条改革任务。在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能解决的难题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同时,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现象仍较突出,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进展滞后于总体进展,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等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完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完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清除“民参军”、“军转民”障碍。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2016年5月30日,我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我们接连出台了几个重要改革方案,包括《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烈欢迎。大家反映,这些改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还没有完全落地,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继续坚决推进,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第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第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来源:新华社) 查看详细>>

编译者:周洁 点击量:110

2 中国科学院蝉联首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高校第一;生命领域浙大力压清华 2021-03-25

2021年3月,Nature指数公布了2019年12月1日到2020年11月30日大学/机构排名,也就是说最新的一期机构/大学的学术排名正式出炉。iNature编辑部进行了及时的整理。我们发现: 在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中,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其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学术领域蝉联高校第一,另外有22个大学/机构顺利挺进全球前100名,山东大学首次进入全球前100名。南方科技大学再次进步,史上排名最优;兰州大学表现卓越,顺利进入前120名。 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排名中,美国占有了绝大部分优势,前10名独占了7名; 对于中国大学排名而言,前10名全部是老牌名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 对于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排名,中国科学院位居第一,之后就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浙江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发力,力压清华大学,在中国高校排名第二;四川大学强势进入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20强。由于调整了杂志的组成,农业类的大学排名有很大程度的上升,如中国农业大学; 总体而言,中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科研实力不断的上升,在后续会表现的更好。 1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 对于全球大学排名,我们发现,中国科学院已经连续多年盘踞着榜首的位置,哈佛大学及马克思普朗克协会紧随着其后。在全球大学前100名中,中国有22名大学/研究所进入,打破了记录,这22所大学/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第1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11名),北京大学(第12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第13名),南京大学(第15名),清华大学(第16名),浙江大学(第21名),上海交通大学(第31名),复旦大学(第33名),中山大学(第35名),南开大学(第43名),四川大学(第48名),南方科技大学(第50名),武汉大学(第56名),厦门大学(第60名),苏州大学(第62名),吉林大学(第66名),天津大学(第70名),华中科技大学(第72名),华东师范大学(第94名),同济大学(第95名),山东大学(第99名)。有6所大学/研究所进入前20强,已经非常的不错,这也在侧面说明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快速的进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学术领域蝉联高校第一,山东大学首次进入前100名,南方科技大学再次进步,史上排名最优。 2全球大学/机构生命科学领域排名 对于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在前10名中,除了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第4名),中国科学院(第5名),牛津大学(第6名),其他机构都是美国的,这也说明美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力非常的强健。另外,在前100名当中,中国共有8个机构/大学进入,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3中国机构分析 对于中国而言,经过细分可以知道,中国在化学及物理学领域比较出色,但是生命科学及地球/环境领域比较薄弱,后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排名前10名机构/大学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总体而言,中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科研实力不断的上升,在后续会表现的更好,兰州大学顺利进入中国学术领域30强。最后,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提升最为明显。 4中国大学/机构生命科学领域排名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知道中国科学院位居第一,而后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山大学顺利进入了前10强,四川大学进入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20强。由于在2018年6月份增加了Plant Cell杂志,这对于农学院校有一定的优势,故在生命科学领域,可以看到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排名明显上升。 查看详细>>

编译者:周洁 点击量:51

3 中国学术机构贡献份额暴涨!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出炉 2021-03-19

3月18日,“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发布。其中包括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200强名单,以及4个学科类别百强名单: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统计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机构中,有8家来自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榜单显示,2015~2020年期间,中国大部分学术机构科研产出增幅明显。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机构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暴涨”,广州大学(亚太地区195位)相关增幅更是达到7130.4%。 在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4个分类学科排名中,除东京大学上榜物理学、生命科学2个榜单前5外,其余前5名均由中国机构包揽。 自2015年以来,亚太地区科研产出对全球的贡献份额已由26.9%增长至2020年的34.3%,而中国对这一增幅的贡献超过了98%。如果不计中国,亚太地区的科研产出份额会略有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产出贡献出现了下滑。 根据最新数据,亚太地区领先的科研国家是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领先的科研城市为北京、上海、东京都市圈、南京和首尔都市圈。 榜单显示,中国机构整体表现强劲。在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8家中国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北京大学(第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五)、南京大学(第六)、清华大学(第七)、浙江大学(第八)、上海交通大学(第九)。 相较之下,日本科研机构的贡献在下滑。比如,此次排名第3的东京大学在2015~2020的贡献份额增长率为-20.7%。 值得关注的是,2015~2020年中国大部分学术机构科研产出增幅明显。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产出呈“暴增”趋势,广州大学(亚太地区195位)相关增幅更是达到7130.4%。 整体来看,近5年亚太地区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增加最多的50家机构中,除排名30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排名48的印度加尔各答科学教育与研究所外,其余48家机构均来自中国。 按照学科划分,就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来说,在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有15家来自中国。排名前5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在物理学领域,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有12家。排名前5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东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在化学领域,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有16家机构上榜,表现强势。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占据“半壁江山”。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注: 自然指数通过追踪机构和国家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呈现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该指数主要采用论文数和份额两种科研产出计算方法: •论文数(Count),即“论文计数(article count/AC)”,是指一篇文章不论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地区或机构都获得1分。这就是说一篇论文能为多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带来一个分值。 •贡献份额(Share),即“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旨在体现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总分值为1,每位作者被认为对论文有相同的贡献,分值在所有作者中平均分配。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者,则每位作者的得分为0.1。 查看详细>>

编译者:周洁 点击量:58

4 数学界“诺奖”阿贝尔奖揭晓 2021-03-19

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正式揭晓。 匈牙利数学家拉兹洛·洛瓦兹(LászlóLovász)和以色列计算机科学家艾维·维格森(Avi Wigderson)共享2021年该奖项。 表彰其在理论计算机科学和离散数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将之塑造为现代数学中心领域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查看详细>>

编译者:周洁 点击量:52

5 2021美国科学天才奖发榜!16名华裔高中生入围「少年诺奖」 2021-03-25

近日,美国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的高中生STEM竞赛奖「雷杰纳隆科学奖」公布,来自全美各地的1760名高中生(高年级)带着自己独立完成的完整实验和报告参赛,研究涵盖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最终有40名入围决赛,角逐总额180多万美元的奖金。 今年的科学天才奖奖励了学生在无限匹配算法,机器学习评估新药和水过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少年诺奖前10强 第一名是Yunseo Choi,奖金25万美元,来自全美顶尖高中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她的研究项目关于为无数的事物或人扮演理论上的「媒人」。项目研究了适用于有限对偶的匹配算法,并确定了哪些重要性质仍然适用于无限对偶。匹配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包括器官捐献者与受赠者的匹配、指派医学院申请者轮换以及在约会应用程序中为潜在CP配对。 第二名是Noah Getz,获得了17.5万美元的奖金,他来自Bronx Science(该校数学和科学学科最为出名,培养出了8名诺奖得主、8名普利策奖得主),他的研究调整了计算机模型识别有希望的药物化合物的方法,这可以加速新药的发现,成本也更低。这一方法将分类视为一个信息检索任务,类似于浏览器搜索的排名结果。在进行模型测试时,Getz发现有两种药物可以显著降低与阿尔茨海默症和新冠有关的炎症标记物的水平。 第三名是Eshani Jha,获得了15万美元的奖金,她来自加州圣何塞的公立高中Lynbrook High School,她开发的生物炭过滤系统可以去除饮用水中的塑料微粒、药品、杀虫剂和重金属(如砷、镉、铅、汞)。生物炭具有类似于木炭的特性,但由于可以从生物废料中提取,因此更具可持续性,价格也更低廉。Jha发现,通过增加其表面积和碳含量,以及通过添加某些化学修饰来提高其隔离污染物的能力,可以提高其有效性。而且这一过滤器每月花费不到一美元。 第四名是Gopal Goel,来自波特兰市Krishma高中,获得了10万美元奖金,他的数学研究将两个关于随机性和概率的学科联系起来。之前的研究表明,这种联系是存在的,但Gopal指出,这种联系在本质上要普遍得多。他相信他的工作对核物理、量子场论和气象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会很有帮助,并希望能帮助寻找量子引力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万物理论」。 图片 第五名是Timothy Qian(钱承磊),获得了9万美元的奖励,他来自蒙哥马利布莱尔高中,他研究如何利用量子力学来提高电场或磁场等物理量的测量精度,实现字段属性(Field Properties)的最优化测量,可用于医学和化学的纳米级核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图片 第六名是Vetri Vel,获得了8万美元的奖金,他来自缅因州Bangor高中,他设计了一个深度学习系统,其免提检测系统能够区分不同的图像来识别倒下的人,平均准确率为98%。在一个邻居独自在家倒下后,他开始了他的计划。跌倒是导致老年人致命伤害的主要原因。 第七名是Alay Shah,来自Plano West Senior HIgh School,获得7万美元的奖金,他开发了一套通过追踪眼动来识别神经障碍的诊断工具,并希望这套工具可以成为核磁共振(MRI)的低成本替代品。在对帕金森氏症、痴呆、多发性硬化症和多动症患者的临床试验中,Alay发现了与每种疾病相关的独特的眼睛模式。 第八名是Wenjun Hou(侯文骏),来自Jesuit High School,获得了6万美元的奖金。他利用量子计算解决计算机科学领域众所周知的「背包问题」(knapsack problem),他不仅自己写出一套新的量子算法,还设计了量子硬件用于其算法的中心组件(central component),该作法此前从未有过。 第九名是Vivian Yee(余颖琪),来自International Academy,她获得了5万美元的奖金,她研究纽约市新冠病毒在各区传播与感染的不平等,利用建模传播率、治愈率、死亡率,综合住房、教育和就业状况等因素,发现新冠病毒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社区传播率和死亡率更高;她的研究结果已被纳入国会新冠行动小组(Congressional Coronavirus Task Force)的「共识备忘录」(Consensus Memorandum),可望指导未来公共卫生方面的政策制定。 第十名是Sam Christian,来自奥斯汀的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cademy,获得了4万美元奖金。奖励他从众多天文台和美国宇航局的TESS望远镜中寻找和观察69个宽双星系统中的行星运动,这些系统是相隔一光年的双星系统。他指出,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双星系统的轨道一致。他的发现,如果应用到更大的样本中,可能会进一步阐明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除了前10名之外,其余30位选手都将获得2.5万美元的奖金。 获奖华裔生获哈佛提前录取 在今年40位获奖选手中,有16名华裔,占比40%,延续了亚裔在考试、比赛上的传统优势。 其中,获奖学生Jessica Zhang,中文名张济杭目前她已经获得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 她的研究课题是「紧切触几何在实心环上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ight Contact Structures on aSolid Torus)。 张济杭就读于旧金山私立学校Proof School,这是一所专注于数学教育的小学校。她现在是12年级生,即将在今年毕业。她表示,学校很小,整一个年级只有11人。因为学校平时专注于数学的教育,一般整个下午都会上数学课,上午则是其他科学、文学、历史等课程。 据了解,因为这所高中以数学教育闻名,在申请的时候,学生不一定要数学成绩多优秀,但是学校会希望入学的学生要热爱数学。 她的父母是北京大学化学专业的同学,留学美国之后来到湾区工作便留下。 历史悠久的科学天才奖,钱永健曾获此奖项 科学天才奖是非营利组织「Society for Science&the Public」旗下项目,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中生科学竞赛,距今已有76年历史。 科学天才奖有着「少年诺奖」之称,从这一项目中走出了13个诺贝尔奖、13个国家科学奖章、6个突破奖、22个麦克阿瑟基金会奖学金和2个菲尔兹奖获得者。 据调查,在近两年500多名半决赛入围者中,50-57%入围者最后都进入了「哈耶普斯麻」五校,70-76%进入全美排名前15名的学校。 早先「科学天才奖」分为「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全球福祉」(Global Good)和「创新」(Innovation)三个领域,三领域取前三名学子颁发25万至15万美元不等的奖金。从2017年起,再生元制药成为这一奖项的第三大赞助商,持续十年,并拿出1亿美元作为奖金,再生元取消了之前的分类,改为40名决赛选手取前十名,前三名依次发放25万美元元、17.5万美元、15万美元奖金;第四名获10万美元,之后奖金按名次递减1万美元。 1942年西屋公司(Westinghouse)成为该竞赛首个冠名赞助商,1988年英特尔接棒,直到2015年9月宣布停止赞助,2016年5月再生元制药接手。 老布什总统曾评价英特尔科学奖「是科学界的超级杯」。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获得该奖,包含罗德·霍夫曼、戴维·芒福德、谢尔登·格拉肖、沃特·吉尔伯特、钱永健等人。 查看详细>>

编译者:周洁 点击量:6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