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出台15条措施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 澳门科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成立
  • 广州开发区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 广州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深圳市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 看深圳如何留住人才?
  • 深圳2025年将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 1
  • 2
  • 3
  • 4
  • 5
  • 6
  •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科技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科发区〔2020〕187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推动深圳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上率先破题,率先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率先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加强协同配合,认真推进落实。   科技部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0年7月4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推动深圳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上率先破题,率先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率先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下简称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创新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突破口,以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和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力争达到4.8%,PCT专利申请量超过2.5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8%,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和高科技企业高度集聚,形成若干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城市   支持深圳对标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以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形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树立标杆。   (一)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深圳的统筹布局和建设力度,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新材料、量子计算等领域打造一批国际化科研平台。优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在深圳的布局和建设,打造一批产业转移转化平台。支持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二)支持深圳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加快组建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三)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组建海洋大学和深海科考中心,积极推动构建海洋研发平台,大力支持海洋领域科技研发活动,建设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推动国家科技计划产出的科研成果在深圳转化落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四)创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管理机制,支持深圳推行项目经理制、政企联投制、选题征集制、同行评议制、定期评估制和团队揭榜制,探索推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吸引外籍人才来深工作的措施,在管理模式、用工方式、服务措施、准入条件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引企入教”改革,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育人体系、产业牵引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支撑的科研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   三、建设国际领先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经验、树立榜样。   (五)支持深圳创新主体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建设国家级重大基础科研平台。鼓励深圳承担或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深圳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强化“从0到1”基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   (六)支持深圳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和创新支持方式,采用“揭榜挂帅”“立军令状”“滚动立项”等组织方式,集中突破5G及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区块链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培育智能经济、健康产业、海洋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   (七)支持深圳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两核多园”为主阵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禀赋,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带动优势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产业集群。   四、建设国际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   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八)研究制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认定标准规范和配套支持政策措施,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企业。   (九)支持深圳高校设立绿色技术相关学科专业,选择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绿色技术专业教育试点,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十)支持深圳在绿色技术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绿色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基地平台建设。   (十一)支持深圳部署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任务,推动关键核心绿色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绿色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五、建设科技创新治理样板区   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统领,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科技创新治理样板区。   (十二)支持深圳制定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申请、分类支持等配套政策。推进创业板改革,实行注册制,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性制度改革。优化政策环境,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十三)支持深圳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企业融资增信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制度,拓宽知识产权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   (十四)支持深圳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建设。以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圳片区为抓手,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经理人培养、科技成果展览展示、科技成果评价等方面创新机制、先行先试,在优势领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   (十五)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社会治理智能化试验示范,加快形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慧城市示范应用。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支持深圳建设形成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六、保障措施   建立部市会商协调机制,有效集成中央和深圳市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创新行动方案》。科技部、深圳市加强协同联动,创新投入方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深圳市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深圳市要充分发挥实施主体作用,建立工作任务落实和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及时与科技部做好沟通对接,细化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推动本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指导,适时组织开展方案落实情况评估。

2021-03-04  (点击量:169)

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

南方网讯1月5日,记者从琶洲管委会获悉,2020年12月25日,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广东省政府发文批准。根据省政府批复,同意认定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广州琶洲高新区”)。   根据批复文件,广州琶洲高新区规划面积为1287.47公顷,由两个区块组成。区块一(琶洲岛)规划面积为983.58公顷,东至珠江前航道,南至黄埔涌,西至黄埔涌,北至珠江前航道;区块二(琶洲南区)规划面积为303.89公顷,东至黄埔涌,南至新滘东路,西至七星岗,北至黄埔涌。   广州琶洲高新区产业“家底”扎实,最新数据显示,该区已汇聚超过189家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广州琶洲高新区将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产业为特色,将建设成为“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   从广州琶洲高新区所覆盖的区域来看,自2015年6月以来,琶洲西区已引进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25个总部企业,总投资规模超782亿元;中区为会展龙头引领区,是广交会所在地;东区与南区正按照“最高水平城市设计、最节约集约用地、最优人居环境、最通畅交通、最美生态景观”的目标开展城市设计和控规优化。   南方日报记者傅鹏

2021-01-06  (点击量:53)

《深圳市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近日,《深圳市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共涉及11个专业领域。这标志着境外专业人才来深执业便利的授权事项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将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   2020年10月,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清单正式出炉,其中在科技体制创新方面,明确“赋予深圳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制定境外专业人才执业管理规定权限,明确职业条件、业务范围等,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金融、税务、建筑、规划等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在深提供专业服务”。   深圳市人社部门此次系统制定了金融、税务、建筑、规划及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律师、会计、海事、安全生产、教育等11个领域境外人才执业便利的推进实施方案,并经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印发。   《实施方案》分3个部分,一是放宽境外专业人才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二是畅通境外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渠道,三是明确上述11个领域推进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的具体举措。   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以“分类有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为基本原则,结合深圳各专业领域的特点,以港澳起步、辐射全球为发展方向,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行业现状及行业特点,全面梳理国际通行职业资格,逐步放开境外专业人才来深的执业限制。具体时间表为:2021年,涉及11个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在深执业便利取得重要进展,出台服务港澳专业人才的执业便利管理规定;2022年,各领域形成首批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出台首个境外专业人才执业管理规定;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多个国家(地区)的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制定辐射全球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管理规定。   目前,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的特点,积极主动作为,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推进方案。   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将在近期发布《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率先建立起完备的港澳涉税专业人才跨境执业制度,将惠及近2000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有助解决困扰多年的港澳税务师在内地资格确认问题。“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前海税务局设立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政务服务中心,做好相关登记备案和服务管理工作。”上述负责人说。   此前,在2020年9月,前海管理局已试点出台《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资质备案管理办法》《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解决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的资格问题,便利香港相关专业人士参与前海合作区开发建设。目前已有多名香港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前海合作区内执业。   此外,笔者获悉,深圳还在探索逐步建立香港职业资格与深圳市职称的对应关系。(南方日报记者李定通讯员曾烨)

2021-03-04  (点击量:352)

《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 粤大湾区〔2021〕3号 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中直驻粤有关单位:   《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已经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 2021年2月2日 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 前言   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以下简称三龙湾)位于广佛接壤区域,与广州南站一河之隔,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交汇区域,是佛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平台,是做大做强广佛极点、推进两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创新平台。为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将三龙湾打造成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发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创新极核,制定本规划。   三龙湾规划范围包括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南海区桂城街道、顺德区北滘镇、陈村镇、乐从镇部分区域,东至陈村水道,西至佛山大道,南至顺德水道,北至平洲水道。规划范围覆盖中德工业服务区和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承接中德工业服务区原有规划与重点项目,推进粤港澳高端服务深度合作示范。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0到2035年。本规划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是三龙湾开发建设的行动指南。 图1三龙湾区位示意 图2三龙湾规划范围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三龙湾是佛山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枢纽,已逐渐显现出创新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发展的态势,具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基础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三龙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区域、广佛极点几何中心,一小时交通圈内机场、高铁、城际轨道、高快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聚,可8分钟到达广州南站、40分钟到达深圳、50分钟到达香港、60分钟到达珠海澳门。在建及规划轨道线路10条,是佛山轨道交通最密集的区域。高效便捷的对内对外通道,为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三龙湾所在的五个镇(街)均属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2019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约300亿元,占珠江西岸产业带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约10%。集聚了机器人、智能家电、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组团,布局了季华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创新机构,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育了一批各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产业基础条件较好。   开放合作特色鲜明。三龙湾区域内已集聚500余家港澳企业,与港澳合作交流密切,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日益活跃。区域内的中德工业服务区是广东省扩大开放的合作平台之一,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已成为中、德两国重要工业城市间交流合作的名片,一批对接德国工业4.0的重大产业与科技项目陆续落地,逐渐探索出一条鲜明的对德合作路径。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三龙湾河网密集、水系发达、城绿交融,拥有超过400公里的河岸线,分布有湿地公园、农田基塘、花卉基地等生态资源,具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岭南水乡的良好自然条件。地处“南番顺”传统区域,人文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重要发源传承地,与港澳联系往来密切,港澳认同感强。   二、重要意义   高水平规划建设三龙湾,有利于佛山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对大湾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落实广佛极点带动示范要求,推进同城化体制机制创新,为跨行政区域高质量深层次融合发展探路;有利于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与民生领域合作,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案例;有利于优化佛山城市空间布局,提升现代化城市品质,彰显岭南水乡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努力将三龙湾建设成为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珠江西岸开放合作标杆、广佛融合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智造引领。瞄准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坚守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全面加强与珠三角兄弟城市协调联动发展,以“香港+佛山”“澳门+佛山”机制深化对港对澳合作,以德国为重点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合作领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立足广佛十年同城发展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的发展模式,携手推动城市功能、生态体系、交通体系、产业布局四个一体化,以广佛都市圈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倡导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智慧便民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凸显蓝和绿两大生态底色,打造城绿交融、城水相依的宜人环境。   三、战略定位   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发挥佛山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备和市场转化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培育和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机构,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型湾区提供支撑。   珠江西岸开放合作标杆。立足佛山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与珠江东岸的协调联动,加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交流,重点推动与港澳高端服务合作,全面深化对德对欧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广佛融合发展引领区。深化跨区域合作,携手广州南站片区、广州荔湾海龙片区,以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不断加强规划衔接、政策协同和功能布局优化,突破制约广佛同城化深层次发展制度性障碍,实现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重现岭南水乡风貌,守护“半城半绿”的生态基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孕育新时代岭南文化,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小而精,秀而美”的标志性区域。   四、发展目标   到2022年,三龙湾框架基本成型,起步区建设基本完成。创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广佛融合发展机制有效构建;与港澳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凸显,对德对欧合作交流成效显著;打造2—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区域共建标志性项目,轨道交通、城市高快速路网基本完善。   到2025年,三龙湾创新集聚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迈向全球中高端,在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成为广佛万亿级产业集群核心区域。开放合作体系更加多元,营商环境基本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备,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人口规模达3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800亿元。   到2035年,三龙湾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发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创新极核。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打造形成集约紧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城市功能品质显著增强,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人口规模达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   五、发展格局   坚持整体统筹、集聚带动、轴带支撑、协同联动,突出三龙湾区位、生态、创新、产业优势,构建“碧环绕芯、双核驱动、三网协同、四轴支撑”的发展格局。 图3三龙湾总体发展格局规划图   (一)碧环绕芯。   “碧环”即依托平洲、潭洲、陈村等水道高标准建设的三龙湾碧道环。以三龙湾的水系为主线,高标准建设省示范碧道。加强沿线公共慢行与休闲游憩系统建设,推进水环境与安全治理,打造生物栖息和公共休闲场所,促进三龙湾水、岸、城、乡联动提升,形成蓝绿交织网络,重现岭南水乡风貌。   “芯”即陈村—北滘生态绿芯与三山生态绿芯。按照开放式5A级景区标准,将陈村—北滘生态绿芯塑造成为具有国际现代风貌的花卉主题公园,将三山生态公园绿芯塑造成为具有岭南特色风貌的生态休闲公园。   (二)双核驱动。   “广佛合作发展核”由南海三山、顺德陈村构筑的发展核。广佛合作发展核联动广州南站,重点引进和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高端服务等领域企业总部与研发总部,谋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及重大科技平台。   “佛山新城发展核”由佛山新城与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构筑的发展核。佛山新城发展核对接顺德制造业产业组团,突出新型产业空间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机器人、智能家居、生物医药、工业服务等领域企业总部与研发总部。   (三)三网协同。   “三网”即生态、基础和公共服务三张设施网。生态设施网由绿道网、碧道网和通风廊道组成,基础设施网由轨道网、路网和市政管线网组成,公共服务设施网由15分钟工作生活服务圈组成。   (四)四轴支撑。   “四轴”即高端服务集聚轴、协同创新发展轴、科技产业发展轴、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轴。   依托港口路—碧桂路及城市轨道形成高端服务集聚轴,北联荔湾、南接南沙,串联广佛交界处的多个重要创新平台,集中展现高质量发展、高端要素集聚特色。   依托裕和路(横五路)及城市轨道形成协同创新发展轴,串联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自西向东对接广州大学城等创新集聚平台,形成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依托三龙湾大道(魁奇路东延线)等构建科技产业发展轴,西联佛山中心城区,东接广州南站,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联动沿线高端产业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展现智慧、创新、生态的特点。   依托南海大道等形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轴,向北联动广东金融高新区,向南辐射顺德制造业产业组团,构建“金融—创新—转化”发展格局。 第三章建设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科研机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聚集创新人才团队、核心技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要素,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集聚地,协同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   (一)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依托季华实验室,推进智能制造、柔性显示、量子通信、人工合成基因组等前沿技术研发,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实施广东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粤佛联合开放基金项目,吸引和凝聚优势科研力量,重点突破珠江西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二)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型电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难题,增强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强省市联动,吸引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到三龙湾开展延展性研究,促使更多国家级、省级项目落地。   (三)解决先进制造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围绕企业需求布局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掌握一批高端制造工艺和装备的核心技术。建设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攻关机器人专用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突破控制与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加强高精高速、智能复合型数控工作母机技术研发,提升高档数控技术的系统集成能力。发挥家居家电领域的骨干企业研发优势,推动变频芯片等基础材料与核心部件研究,突破国外相关领域的技术垄断。   二、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   (一)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争取在三龙湾布局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分实验室(中心)。以培育国家实验室为目标,对标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平台标准,推进季华实验室建设。推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在三龙湾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   (二)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骨干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共性技术研发、科学数据共享、技术转移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虚拟创新社区,孵化培育“专精特新”的创新型小微企业。   (三)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健全吸引国际人才体制机制,建立国际、港澳人士服务中心,实现精准引才、高效引智。着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引进智能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设计等产业急需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与共享机制,在骨干企业开展科技人员在高校院所和企业双向流动示范试点。   (四)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杠杆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构建多元化联合投入体系。协同联动广东金融高新区,支持天使投资人、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等,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投融资服务。   三、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一)集聚高水平高等院校。支持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院、特色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等在三龙湾办学。与香港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理工科大学,致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高水平理工大学。支持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建设,围绕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建设学科专业体系,发展交叉学科。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加快发展,校地联合培养高层次对外合作交流人才。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实施“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项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广东创新设计研究院为基础,以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项目为纽带,与国(境)内外高水平高校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以“一园多校、科教一体”模式建设产学研结合创新园区。   (三)深化特色职业教育。依托佛山机器人学院,引进和借鉴欧洲工程师学院、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支持机电装备、精密智造产业学徒公共培训中心建设。建设“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开展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和国际项目合作等。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粤港澳合作“一试三证”试点。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合作,重点建设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载体,促进科研成果在三龙湾转化落地。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和产业保护区建设,为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成果转化载体提供充足用地保障。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结成产业联盟,推动先进技术应用与示范,推动产业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机制,更多通过市场收益回报科研人员,多渠道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通过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市场价值。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强与港澳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打造国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快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以知识产权服务为核心,为企业提供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生态链服务。深入实施企业专利提质增量行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强企,促进一批专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快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发挥广东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产业化优势,建设服务型制造功能区,推动与智能制造紧密相连的服务业向园区集聚,加快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加快高精尖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和高端特种机器人等产品研发与推广,形成市场领先优势。支持骨干企业拓展智能传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应用。   五、加强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   (一)建设港澳科技成果离岸孵化基地。鼓励同一科研机构在香港、佛山两地设立“双中心”的创新合作模式,以机器人、高端数控及智造基础装备、智能家居核心硬件为重点突破领域,开展研发合作。探索与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中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二)推动与港澳科技创新要素共享。支持研发机构向港澳科研团队开放,鼓励大型仪器设备与香港高校研发平台共享,吸引港澳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实验。建立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机构。   (三)加强与港澳科技创新交流。支持港澳投资者试点举办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举办港澳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吸引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团队前来创新创业。聘请港澳专家作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顾问,协助开展科技创新交流,探索与港澳科技创新交流新机制。 第四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佛山加快打造“2+2+4”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引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   一、加快集聚先进制造业   (一)机器人。引进和培育一批机器人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突破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展下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及重点产品储备,打造国家级机器人研发高地。加快研发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培育壮大通用化、智能化民用无人机。以家用服务机器人为基础,加快发展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发展巡检、防爆、医疗、空间作业等特种机器人。   (二)工作母机。吸引国内外企业在三龙湾建立地区或研发总部,掌握高端数控系统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发展高端数控及基础制造装备研发产业,打造国家级工作母机研发基地。加强先进主流增材设备制造技术攻关,重点研发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它能源驱动的装备、核心器件及专用软件,建设国内一流增材制造设备产业园。聚焦建材、陶瓷、家具等传统优势领域,鼓励骨干企业开发智能化、精密化成台(套)装备。   (三)智能家居设备。面向智能小区、智能家庭、智能办公等需求,依托机器人、传感设备等核心硬件技术,推动深度学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融合,研发各类互通智能终端产品,发展智能家居核心硬件及软件系统。开展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家电产品上集成应用研发,开发智能家电、节能家电、个性化定制家电、嵌入式及集成式家电等新产品。加快完善智能家居设备研发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智能家居设备及系统研发产业基地。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智能学习、智能无人系统等应用软件及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智能终端、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无人飞行器等关键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结合,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   (二)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支持广东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云平台建设。布局建设数字经济园区,推进区块链场景应用,吸引区块链研发机构落户。建设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   (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应用。引进与培育并举,重点发展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慧工厂、智慧物流等的集成创新及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佛山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延伸发展方案设计、装备开发、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产业。   (四)生物技术。依托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布局一批生物化学实验平台和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推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疾病等领域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生产。推动生命科学高端装备、数字化移动健康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孵化基地。与南方医科大学共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   (五)新材料。围绕佛山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重点产业上游延伸配套需求,加强新材料研制关键工艺和技术攻关,着力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柔性传感、电池材料、新型功能涂层材料、人工晶体、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等新材料产品。以纳米材料为基础,开拓在新型电子、智能穿戴、物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开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南方柔性电子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柔性电子产业集群。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科技服务。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打造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业外包服务。打造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服务业成为三龙湾建设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二)工业设计。发挥广东工业设计城等平台优势,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机构、工业设计大师和设计品牌。鼓励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部门)。促进工业设计领域自主品牌提升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发展集原型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为一体的产品设计服务。   (三)工业会展。发挥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在工业会展领域的独特作用,顺应佛山陶瓷、家电、家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政企联手合力打造数个具有行业号召力的产地展,将会展业打造成为三龙湾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发挥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示范区的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大会。   (四)产业金融。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结合运用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工具,探索打造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从事科创企业金融服务的特色支行、科技保险专营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培育壮大创业投资人群体,建设一批基金产业园、股权投资基地。 第五章建设广佛融合发展引领区   坚持政府引领、市场推动、社会参与,以产业为根基、交通为先导、民生为基础、体制机制为保障,推动三龙湾与广州南站片区、广州荔湾海龙片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为做大做强广佛极点提供支撑。   一、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一)共建高效便捷的内外通道。构建“九横九纵”的干线道路网,加快推进多层次跨市衔接道路建设,实施广佛交界地区断头路的连通工程,推动三龙湾在广佛都市圈内形成30分钟快速通勤圈。以提升与大湾区主要城市节点和交通枢纽的连通性和可达性为重点,加强与白云机场、广州南站、佛山西站等枢纽的快速联系,有效对接区域高快速路、国家铁路等交通网络,实现与大湾区主要城市核心区1小时内通达。 图4三龙湾道路交通规划   (二)共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扩大广佛公交线网覆盖面,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和定制公交线路,便捷快速联系广州珠江新城、广州大学城等片区。围绕轨道站点同步完善周边道路、公交、慢行通道、停车场等接驳设施。探索优化公交同城化运营服务新模式,提高跨市公交服务水平。创新“互联网+公交”服务,鼓励引导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有序发展。 图5三龙湾轨道交通规划      二、强化产业协同发展   (一)推动广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三龙湾实体经济、民营企业的基础优势,有效对接广州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协调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开放型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推动两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信息资源、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发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及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协同解决机器人、新材料、生物与健康等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问题,支撑广佛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二)强化“广州服务+佛山制造”联动。依托广州现代服务业和佛山制造业基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研发、咨询、金融服务、物流等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为提升广佛两市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支撑。   (三)推进广佛产业金融深度合作。强化与广州国际金融城等区域深度合作。鼓励广州金融机构及股权投资机构到三龙湾开拓产业、科技金融领域业务,探索设立“广佛产业金融风险池”,形成金融、会展、现代商贸、科技服务等新兴金融生态圈。   三、推动社会民生互惠共享   (一)共建优质公共服务。推动跨行政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统一标准,打造体验一致、运转高效的“异地申请、跨城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推动两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优质资源向接壤地区布局,鼓励两地学校跨区域合作。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创新办医模式,面向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   (二)促进文化体育交流合作。共同保护与传承岭南文化,推进醒狮、龙舟、花市等特色民俗活动交流。共同举办大湾区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和承办广府文化论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公园等资源和设施向两地市民开放共享,建设连贯交界区域的城市健身绿道。   (三)建设高效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广佛都市圈数据信息共享,支持设立广佛信息共享数据中心,加强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民生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数据共享管理与实施运用。加强道路交通动态监测,共同治理交界地区交通拥堵。加强两地治安信息收集、共享和研判,携手打造“平安广佛”样板。   四、加强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一)创新规划对接与土地开发联动机制。围绕提升广佛都市圈交界地区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联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一张图”管理。探索建立全域土地资源整备机制,允许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拆旧复垦指标、增减挂钩指标率先在两地重点合作平台范围内有序统筹置换。   (二)构筑产业协同创新与区域分工机制。探索建立全域产业平台统筹规划招商运营机制,联合编制招商导向目录、共享储备项目库,形成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财政支持科技成果共享机制。   (三)强化内外市场一体化全面开放机制。打破地域分割、清除市场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机制。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消除商事主体异地迁址变更登记隐性阻碍。弱化政府间的同质竞争,通过市场合作共同做大增量,探索建立互惠互利的增量收益分配机制。 第六章加强区域与国际交流合作   立足佛山、服务湾区、面向世界,积极搭建开放平台,不断增强国际化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打造珠江西岸开放合作标杆。   一、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一)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携手珠江西岸各城市整合区域优势创新资源,集中力量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共性难题,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稳链补链强链控链行动,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有针对性引进一批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为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水平提供重要支撑。联合举办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要经贸合作活动。   (二)加强与珠江东岸协同发展。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对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莲花山过江通道,加强与珠江东岸城市的互联互通。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主动加强与深圳重大平台和产业园区的互动互补,深入对接深圳科技创新与高端产业资源,重点强化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高水平合作。   (三)深化与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沟通合作。围绕大西南地区、粤西北特色资源开发和制造业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孵化,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共同举办科技博览会、科技交流会、项目推介会,为大西南地区企业搭建拓展大湾区及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探索引导社会资金设立面向西南地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加强与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对接,辐射带动云浮产业加快发展。   二、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   (一)提升与港澳金融合作水平。发挥广东金融高新区优势,携手港澳开展与港澳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合作试点,推动佛山制造业与港澳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机构在三龙湾设立合资证券公司。探索建立跨境资金通道,便利港澳及境外投资者为中小型科创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二)探索创新与港澳贸易合作。积极与香港开展离岸贸易合作,在三龙湾探索离岸贸易试点。支持香港港口在三山港等开放口岸拓展合作业务,推动两地开展江海联运。与港澳探索建立检验检疫互认机制,构建采信和溯源信息共享平台。   (三)深化与港澳工业服务合作。与港澳开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打造离岸服务外包产业中心。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中心,促进与港澳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检测认证领域合作。依托香港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深化与港澳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与港澳专业服务合作。在CEPA框架下扩大专业服务业市场准入,有序引进港澳会计、咨询评估、投资管理、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业落户。探索允许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金融、专业代理等领域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即可按规定范围提供专业服务。以具体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粤港建筑服务合作,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五)建设面向港澳的创新创业就业平台。高水平建设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拓展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空间。佛山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补贴,支持港澳青年在三龙湾实习就业。在公共交通、人才住房、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港澳青年政策扶持及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一)提升与德国合作水平。加快对接德国工业服务制度规则,合作建设一批先进制造技术优化平台,强化中德工业服务区作为华南地区国际工业服务交流合作的窗口功能。深化与德国工业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汉诺威会展等合作,加强与德国中小企业协会以及各种工业服务协会联系,吸引更多高水平德国工业服务提供商落户。依托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示范区,积极对接德国工业4.0。定期举办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经贸交流会等国际合作活动。   (二)搭建“一带一路”全面开放合作新平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开拓、境外投资、海外设厂、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国际化布局和深化产能合作,在开放中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借助港澳在管理咨询、争议解决、项目策划、知识产权、金融等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加快建立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以佛山亚洲国际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和新兴市场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第七章建设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   重塑新时代岭南水乡风貌,彰显岭南文化魅力,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重要组成部分。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守护“半城半绿”生态基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保护河流、湿地、河心岛、低丘缓坡等生态空间,加快推进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加大陈村—北滘生态绿芯和三山生态绿芯保护力度,强化与广州市金山大道生态廊道、沙湾水道生态廊道、大夫山—滴水岩生态廊道等对接。 图6三龙湾生态空间结构   (二)营造“花田水乡”生态意象。依托河流水系、花卉苗圃、农田生态系统,积极打造现代岭南园林,建设花卉绿芯、滨水绿带、林荫绿道等不同形态和规模的绿色开放空间,提高蓝绿空间占比。重点推进陈村花卉、文翰湖公园、三山生态公园等生态景观公园建设,打造城绿交融、城水相依的宜人环境。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执行负面清单制度,强化污染源头防控,提高工业“三废”治理水平。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监测,推进生态修复。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纳污总量控制。推进广佛跨界河涌综合治理,打造岭南水乡最美河段。   (四)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快充电站(桩)、加氢站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绿色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加快节能环保产业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动绿色建筑全覆盖。培育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消费,鼓励低碳出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   二、构筑魅力休闲体系   (一)营造高品质游憩场所。串联自然、人文资源,形成时尚与传统、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特色景观空间。结合北滘花博园、三龙湾主要水道等生态资源,建设一批大型公园。规划建设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小广场、街头公园绿地和艺术场馆。发挥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优势,做优做强三龙湾美食体验空间。   (二)打造舒适连续游憩路径。高标准建设城市绿道,打造花道游线和“碧道+绿道”双网复合的慢行游憩系统。推动水上游船线路建设,布设游船码头,形成内外相扣的游憩线路。整合三龙湾文化资源,建设岭南文化步道。   (三)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区域。坚持“一村一品”,保护和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推动古村落差异化活化升级,因地制宜打造古村落旅游文化创意区。串联“三字经”启蒙文化公园、碧江金楼、龙舟基地等特色资源,打造佛山乡村振兴“百里芳华”示范带。充分利用古祠堂等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新时代农村基层优质文化供给与服务的新载体。   三、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一)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全域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建设“新区—社区—邻里”公共服务体系。高标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综合服务设施,完善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福利中心、社区公园等基层服务网络,形成社区15分钟生活圈。   (二)提供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服务产品。高标准建设音乐厅、美术馆等文化艺术设施。加强与港澳教育、医疗、养老等机构合作,增加高端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瞄准国际人才的普适性需求,对标国际化规则和管理模式,建设若干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国际化社区和一批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构建可负担、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适应创新地区发展的多元住房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研究采取政府划拨土地、创新机构出资、集体持有产权的方式建设人才公寓,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探索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长租型多功能公寓,降低居住、创业成本,吸引人才集聚。   四、建设智慧与韧性城市   (一)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构建多功能、集约化、全覆盖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区。以物联感应、移动互联为基础,加快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智慧大道”建设。构建覆盖三龙湾的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结合城市功能需求,建设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等多级网络衔接的智慧综合管廊系统。有序推进三山港升级改造,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二)构建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龙湾城市三维基础数据库,打造信息化、体系化、专业化的防灾减灾系统。健全城市综合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建立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道路交通等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机制。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依托佛山新城消防中心,强化对城市超高层建筑的防火救灾保障,构建针对游艇、船舶等水上交通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建设功能多样的海绵城市。科学编制城市排水专项规划,设立高标准区域防洪(潮)排涝标准,主要堤围防洪(潮)标准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24h暴雨一天排干。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以东平水道滨河景观带、文翰湖及周边水系为重点,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规划城市建设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 第八章起步区建设和近期重点工作   科学确定起步区和近期重点工作,高标准、高起点推动三龙湾大道创新发展板块和三山林岳板块的起步区建设,率先打造与三龙湾战略定位相适应的核心引擎,引领三龙湾高端化、国际化、品质化发展。起步区规划用地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推动地铁2号线、南海新交通东延、南社路东延、港口路北延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接广州南站综合枢纽以及佛山、广州主城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三龙湾大道创新发展板块以三龙湾大道智慧化、生态化提升为契机,推动沿路两侧产业转型升级,集聚智能制造领域优质企业资源,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   三山林岳板块发挥毗邻广州南站区位交通优势,推进轨道沿线TOD综合开发,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城市公共配套等功能,吸引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广佛香港合作办学项目、广佛大型综合体项目。 图7三龙湾起步区范围示意图   三龙湾近期建设重点项目共32项(见表2),涵盖基础设施、产业、环境品质、公共服务等四大领域。 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三龙湾管理和协调机制,理顺关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省有关部门要加大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三龙湾规划建设的工作指导和协调,研究建立由省有关部门、佛山市政府等共同参与的三龙湾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佛山市要发挥建设主体责任,推动资金、项目等资源向三龙湾倾斜。   二、加强规划引领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健全规划管理制度,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协同编制,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广州南站片区规划的统筹衔接,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有机衔接,形成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三、加强政策保障   (一)围绕发展需求,鼓励先行先试。参照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省级权限范围内的先行先试模式和做法,探索以适当形式在三龙湾同步开展试点。推动省级审批权限和管理权限下放,支持三龙湾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工业服务、国际合作、离岸贸易等方面出台专项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重点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及离岸贸易合作等方面进行突破性探索。   (二)创新土地管理,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探索将南海区的自然资源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顺德区的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政策在三龙湾叠加覆盖,重点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村级工业园改造、征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支持加快、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成片连片的低效用地向高品质产业载体改造提升。加快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管理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在规划管理统筹、自然资源供给侧改革、生态保护修复和区域合作开发等方面出台专项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   四、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实施策略,实现规划动态维护。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制度化监督,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及时制止、纠正和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021-03-04  (点击量:246)

广州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原标题: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一半融通资源广州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大湾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月20日,时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梳理2年来广州交出的科创成绩单。 广州市科技局: 率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李江介绍,广州正着力推进穗港澳协同创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明显成效。 在深耕科学发现方面,南沙科学城被广东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正式上线“华转网”。 此外,广州着力促成人才这一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和区域流通。目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名,颁发人才绿卡7600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完成2019年度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补贴受理和发放工作,为1902位境外高端人才拨付财政补贴5.88亿元;认定港澳台和外籍高层次人才135人。 不但科技创新,广州也在科技制度创新上努力探索。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全国领先政策先行先试;百亿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户;科技计划面向港澳开放,率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 同时,广州与深圳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完成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第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与深圳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 随着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等10家实验室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广东全省一半。 市科协: 16个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落子大湾区城市 广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勇介绍,创交会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创交会已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从2018年至今,连续三年的创交会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参展项目超过50%,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成功转化落地的创交会科技成果项目,超70%落地粤港澳大湾区。 2020年5月,广州被列入中国科协“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广州市明确提出建设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全力打造科技经济融合的全链条服务平台的试点实施方案,目前在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立16个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2020年创交会共促成163个项目转化落地(超过130个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实现成果转化金额约88.9亿元。 2019年11月,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广州市科协倡议并与广东省科协、深圳市科协、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首批联盟成员单位140家。 联盟成立至今,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区块链联盟、互联网联盟等一批专业联盟的成立。互联网联盟在疫情期间建立在穗港澳IT人才互助通道。区块链联盟在联合粤港澳三地42个区块链相关单位基础上,新发展会员160家,专家顾问39位,引进区块链企业243家,累计投资14个区块链项目,投资总额达4000万元。 南沙区: 明珠科学园目标2023年投入使用 南沙科学城是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谋划、共同建设的科创资源集聚高地,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其中,明珠科学园是南沙科学城核心区域。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介绍,明珠科学园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目标2023年基本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据悉,南沙科学城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计划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目前启动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等10多家中国科学院系科研机构,已落户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 谢明介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推出多项重磅人才创新政策,标志着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工作正式启动。出台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政策,简称“科创16条”,重点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支持力度,给予单个高端创新平台最高2亿元资金支持。 黄埔区: 与港澳高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 黄埔区副区长贺璐璐介绍,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3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州高新区综合排名连年攀升,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6位。科技部遴选瞪羚企业数量连续5年居全国高新区前四,上市企业累计63家,居全国开发区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广州全市50%以上。 据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对接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据介绍,该区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创新中心已与香港浸会大学等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香雪制药与澳门大学共建的“穗澳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创新转化中心”已成立。推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目前该区有11家赴港上市企业。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着力推进港澳创新规则衔接,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香港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单位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出台“港澳青创10条”,为港澳青年在创业启动、创新激励、平台建设等各方面提供扶持。建设8平方公里的广州科学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已成功引进港澳企业项目超过40个。开展“青春黄埔行”实习实践活动,吸引100名港澳学生实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年来新增科研总经费近50亿元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邹浩介绍,目前校区已成立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工科”学院及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华工-港科大”联合研究院等若干研究院,为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打造了强劲的新引擎。 2019年以来,华工新增科研总经费近50亿元。其中,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70余项,总经费近5亿元。记者在会上获悉,华工连续多年在《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中的总体支撑指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均为100分,稳居广州高校首位。 广州企业: 承接香港特区政府核酸检测任务 总部位于广州的高科技健康服务企业金域医学以香港实验室为基础,承接香港特区政府及私人诊所委托的核酸检测任务。金域医学集团从全国调运人员及设备支援香港。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香港金域日核酸检测产能可达2.5万管,截至2月19日,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130万人份。“未来,金域医学将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技术产业的‘超级联系人’,为大湾区的生物技术研发项目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持。”金域医学集团党委副书记、高级副总裁汪令来表示。 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企业健齿生物科技首创的基于影像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牙科种植体技术,已成为香港地区口腔癌修复手术首选技术之一。副总经理曾彬表示,这一探索基于利用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互补优势:香港在前沿技术的应用上有法律优势,广州在先进制造上有技术优势,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上的突破。 广州科创: 成绩单 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名,颁发人才绿卡7600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 广州在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立了16个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2020年创交会共促成163个项目转化落地,实现成果转化金额约88.9亿元。(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2021-03-04  (点击量:231)

深圳制定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施工图”“项目表”

2月20日召开的深圳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实施方案(2020-2022年)》《深圳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等事项,系统部署了深圳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建设推进机制、光明科学城规划编制等重点事项,谋划了推进科学中心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和近三年重点工作,聚焦科学中心建设的主目标和核心任务,以全球视野提升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会议审议了深圳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为领导小组构建起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规范的工作程序,以便更强有力地统筹协调我市推进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规划、重大方案、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重点事项,确保科学中心各项建设工作有抓手、有进度、有目标、有考核。   会议部署了我市近三年推进科学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筛选了一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和牵引性,且预期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事项,具体包括:提出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打造中试验证基地、培育科研院所和高校、构建协同创新网络、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等6大项工作、25项具体任务,梯次化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研究型机构和高水平大学等27个重大项目,构建起我市科学中心建设“施工图”“项目表”,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框架体系,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初步显现。   会议听取了我市2020年推进科学中心建设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要点汇报。据悉,2021年,我市将围绕科学中心重大方案和规划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布局、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设、创新政策落地实施等六个方面,重点做好54项具体工作,争取推动重大设施平台尽快进入科研状态,迅速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   会议还审议了《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要求光明科学城按照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等五大战略定位,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力争到2022年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到203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记者宁若鸿)

2021-03-04  (点击量:177)

深圳出台15条措施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南方网讯3月1日,《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经新一期市政府公报正式印发。《若干举措》从四个方面提出了15条具体举措,通过多维度、多举措,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作为此次参与制定单位之一,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表示,《若干措施》旨在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记者注意到,此次《若干措施》将从实施高质量成果“创新工程”、实施成果产业化“畅通工程”、实施成果产业化“支撑工程”、实施成果产业化机制“保障工程”四个方面开展。   在具体措施中,提到了基础研究固本强基计划。未来,深圳将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围绕前沿基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同时,还将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符合深圳产业布局的技术攻关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悬赏项目、重大项目和战略性项目。   中小试基地建设方面,未来深圳将支持专业性和综合性小试中试基地建设;支持在深圳国家高新区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探索运营新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小试中试服务平台基地。   此外,《若干措施》特别提到了科技应用示范的推广计划。未来,深圳将在5G、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医疗与教育、智慧城市、产业数字化、政务服务、工业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车辆、无人机械等领域组织实施应用场景与应用示范项目,并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   《若干措施》还在支持科技成果融资方面提出了明确举措。深圳将建立市科技研发资金与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引导和促进南方创投网投资联盟成员单位对市科技研发资金资助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同时,深圳也将依托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南方创投网等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平台,以企业融资及项目合作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机制,实现评估、咨询、融资等全链条多态化对接,为高科技成果项目在早期、中期及后期各个阶段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咨询与融资服务。

2021-03-04  (点击量:328)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