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福建加快推动5G产业发展 支持对台对外合作
  • 新中国70年丨电子信息产业谱写华章
  • 三部门联合签署《工业和信息化部 应急管理部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共同推进安全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 《北京市产业经济发展蓝皮书(2018-2019)——聚焦高精尖》发布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 全球首个综合性5G应用展示联创平台亮相上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
  • 1
  • 2
  • 3
  • 4
  • 5
  • 6
  •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 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 国办函〔2019〕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北京市、上海市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推出大量改革举措,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在全国复制推广借鉴京沪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全国复制推广借鉴改革举措的主要内容 (一)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 主要包括:实行开办企业全程网上办,压缩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全面推广电子营业执照,优化印章刻制服务,实行社保用工登记“二合一”;实行客户用电线上报装;提供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服务,提供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查询和现场自助查询服务;纳税“最多跑一次”;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开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口岸通关提前申报;建立“基本解决执行难”联动机制等13项改革举措。 (二)供全国借鉴的改革举措。 主要包括:提供企业档案“容e查”服务;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分类分级管理,实行数字化联合审图,推行工程招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实行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办;提供低压小微企业接电“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提供客户接电移动作业终端实时响应服务,实行接电工程双经理负责制;推行不动产登记信息和地籍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实行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协同互认,建立健全不动产登记和土地权籍测绘投诉机制及土地纠纷相关信息公开制度;住房公积金缴存业务全程网上办、“通缴通取”,实行纳税人线上“一表申请”、“一键报税”;实行通关全流程电子化,推行海关内部核批“一步作业”,推行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实行口岸分类验放,实行跨境贸易大数据监管,优化关税征管全流程服务,同步通关和物流作业;推行法院网上立案与司法数据常态化公开,推行全流程网络化办案,构建诉讼服务平台等23项改革举措。 二、高度重视复制推广借鉴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复制推广借鉴京沪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的重大意义,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着力推动制度创新,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以改革推动降低涉企收费,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三、切实做好组织实施 各地区要主动对标先进,相互学习借鉴,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纳入本地区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复制推广借鉴工作顺利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积极协调、指导推进复制推广借鉴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跟踪督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进一步改善全国营商环境。复制推广借鉴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国务院。 附件:在全国复制推广借鉴的京沪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清单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9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19-09-24  (点击量:375)

六部门关于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 关于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的通知 工信厅联电子〔2019〕2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扶贫主管部门: 为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智能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扩大应用,按照《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信部联电子〔2018〕68号)有关工作部署,现组织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示范内容 (一)支持培育一批智能光伏示范企业,包括能够提供先进、成熟的智能光伏产品、服务、系统平台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 (二)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光伏示范项目,包括应用智能光伏产品,融合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用户提供智能光伏服务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 (一)示范企业 示范企业申报主体为智能光伏领域的产品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软件企业、服务企业等,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注册时间不少于2年; 2.具有较强的智能光伏技术研发能力或创新服务能力; 3.已提供先进、成熟的市场化应用产品、服务或系统; 4.形成清晰的智能光伏商业推广模式和盈利模式; 5.具备丰富的智能光伏项目建设经验。 (二)示范项目 示范项目申报主体为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可以是相关应用单位、制造企业、项目所在园区、第三方集成服务机构等,有关单位及项目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已建成具有特色服务内容、贴近地区发展实际的智能光伏应用或服务体系; 2.在工业园区、建筑及城镇、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光伏电站、光伏扶贫及其他领域形成智能光伏特色应用; 3.采用不少于3类智能光伏产品(原则上由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提供)或服务,提供规模化(集中式10MW以上、分布式1MW以上)的智能光伏服务;对建筑及城镇领域智能光伏以及建筑一体化应用单个项目,装机容量不少于0.1MW; 4.具备灵活的服务扩展能力,具备长期运营能力,有持续运营和盈利的创新模式,具有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丰富服务内容的发展规划。 三、组织实施 (一)申报单位填写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申报书,向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光伏“领跑者”基地所在地的企业和项目、光伏储能应用项目、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项目(BIPV)优先支持。 (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扶贫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和专家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推荐企业和项目,并出具推荐意见函。推荐意见函连同申报材料(包括纸质版一式两份和电子版光盘)于2019年10月20日前通过EMS或机要交换寄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对申报的企业、项目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在有关部门官方网站及相关媒体上对社会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企业、项目予以正式发布。 四、管理和激励措施 (一)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应贯彻落实《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努力树立行业标杆,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建立工作机制,组织对示范企业、项目开展评估考核并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名单进行动态调整。 (三)加大对示范企业、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利用相关部门官网、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有关发布会、行业论坛等形式,提升试点示范影响力,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四)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大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支持力度,从政策、标准、项目、资源配套等多方面支持示范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示范项目建设和推广应用。 五、其他事项 (一)申报单位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和附件格式(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下载),规范填写申报材料。 (二)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示范企业不超过5家,示范项目不超过8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示范企业不超过3家,示范项目不超过5个。各地要严格控制数量,超过推荐数量的推荐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10-68208272/8203 附件: 1.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申报书(示范企业) 2.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申报书(示范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2019年8月29日

2019-09-24  (点击量:367)

重磅!十部门发文剑指工业互联网安全

日前,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工业互联网行业分类指导目录、企业分级指标体系,制定工业互联网行业企业分类分级指南,形成重点企业清单。推动工业互联网设备、控制、网络(含标识解析系统)、平台、数据等重点领域安全标准的研究制定。强化平台和工业应用程序(APP)安全。工信部统筹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强化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数据安全、5G安全等相关核心技术研究。促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发展,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以下为文件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市场监管、能源、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现将《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能源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2019年7月26日 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为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护航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现就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围绕设备、控制、网络、平台、数据安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责任,健全制度机制、建设技术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培育,构建责任清晰、制度健全、技术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覆盖工业互联网规划、建设、运行等全生命周期,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监测、事后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筑牢安全,保障发展。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按照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安全和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统筹指导,协同推进。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结合各地实际,突出重点,分步协同推进,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分类施策,分级管理。根据行业重要性、企业规模、安全风险程度等因素,对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集中力量指导、监管重要行业、重点企业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夯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融合创新,重点突破。基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特性,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鼓励推动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加快安全可靠产品的创新推广应用,有效应对新型安全挑战。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制度机制方面,建立监督检查、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等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构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制,制定设备、平台、数据等至少20项亟需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探索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体系。技术手段方面,初步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基础资源库和安全测试验证环境。产业发展方面,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等重点领域,形成至少20个创新实用的安全产品、解决方案的试点示范,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企业。 到2025年,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技术手段能力显著提升,安全产业形成规模,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责任落实 1.依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业互联网企业明确工业互联网安全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健全重点设备装置和系统平台联网前后的风险评估、安全审计等制度,建立安全事件报告和问责机制,加大安全投入,部署有效安全技术防护手段,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由网络安全事件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规进行处置。 2.政府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相关政策制定、标准研制等综合性工作,并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通信等主管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开展行业指导管理。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的安全工作,同步推进安全产业发展,并联合应急管理部门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作用;地方通信管理局监管本行政区域内标识解析系统、公共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的安全工作,并在公共互联网上对联网设备、系统等进行安全监测。生态环境、卫生健康、能源、国防科技工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开展本行业领域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的安全指导、监管工作。 (二)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 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围绕工业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等方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监管。 4.建立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建立工业互联网行业分类指导目录、企业分级指标体系,制定工业互联网行业企业分类分级指南,形成重点企业清单,强化逐级负责的政府监管模式,实施差异化管理。 5.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设备、控制、网络(含标识解析系统)、平台、数据等重点领域安全标准的研究制定,建设安全技术与标准试验验证环境,支持专业机构、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标准落地实施。 (三)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水平 6.夯实设备和控制安全。督促工业企业部署针对性防护措施,加强工业生产、主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安全接入和防护,强化控制网络协议、装置装备、工业软件等安全保障,推动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集成商与安全企业加强合作,提升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本质安全。 7.提升网络设施安全。指导工业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在网络化改造及部署IPv6、应用5G的过程中,落实安全标准要求并开展安全评估,部署安全设施,提升企业内外网的安全防护能力。要求标识解析系统的建设运营单位同步加强安全防护技术能力建设,确保标识解析系统的安全运行。 8.强化平台和工业应用程序(APP)安全。要求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运营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平台建设,在平台上线前进行安全评估,针对边缘层、IaaS层(云基础设施)、平台层(工业PaaS)、应用层(工业SaaS)分层部署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工业APP应用前安全检测机制,强化应用过程中用户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 (四)强化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能力 9.强化企业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转移、删除等环节安全保护要求,指导企业完善研发设计、工业生产、运维管理、平台知识机理和数字化模型等数据的防窃密、防篡改和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鼓励商用密码在工业互联网数据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10.建立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依据工业门类领域、数据类型、数据价值等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开展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和监测,完善重大工业互联网数据泄露事件触发响应机制。 (五)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手段 11.建设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工业基础较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期试点建设省级技术保障平台。支持鼓励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企业建设企业级安全平台,强化地方、企业与国家平台之间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业务协作,打造整体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应急协同能力。 12.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基础资源库。建设工业互联网资产目录库、工业协议库、安全漏洞库、恶意代码病毒库和安全威胁信息库等基础资源库,推动研制面向典型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处置、安全事件现场取证等工具集,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资源储备。 13.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验证环境。搭建面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攻防演练环境,测试、验证各环节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提升识别安全隐患、抵御安全威胁、化解安全风险的能力。 (六)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 14.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认证。构建工业互联网设备、网络、平台、工业APP等的安全评估体系,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为工业互联网企业持续开展安全能力评测评估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评机构的审核认定。 15.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专业机构、网络安全企业等提供安全诊断评估、安全咨询、数据保护、代码检查、系统加固、云端防护等服务。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加强与工业互联网企业的需求对接,输出安全保障服务。 (七)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16.支持工业互联网安全科技创新。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强化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数据安全、5G安全等相关核心技术研究,加强攻击防护、漏洞挖掘、态势感知等安全产品研发。支持通过众测众研等创新方式,聚集社会力量,提升漏洞隐患发现技术能力。支持专业机构、高校、企业等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创新中心和安全实验室。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17.促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网络安全产业园(基地)等形式,整合相关行业资源,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形成工业互联网安全对外展示和市场服务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企业。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遴选优秀安全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并加强应用推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在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的统一指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部省合作,构建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各地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市场监管、能源、国防科技工业等主管部门及地方通信管理局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二)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各地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优化政府支持机制和方式,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安全应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手段,推动安全产业集聚发展。 (三)发挥市场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安全需求为着力点,形成市场需求牵引、政府支持推动的发展局面。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逐步建立覆盖决策研究、公共研发、标准推进、联盟论坛、人才培养等的创新支撑平台,形成支持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合力。 (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安全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网络安全意识。开展网络安全演练、安全竞赛等,培养选拔不同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从业人员。依托国家专业机构等,打造技术领先、业界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高端智库。

2019-08-30  (点击量:435)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 国科发高〔2019〕2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研究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落实工作。 科技部 2019年8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的总体要求,以及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确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进一步明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目的意义、建设原则、基本条件和主要任务,指导和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目的意义 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开放创新平台”)是聚焦人工智能重点细分领域,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研究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整合技术资源、产业链资源和金融资源,持续输出人工智能核心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创新载体。“开放、共享”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理念,通过建设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研发实力和基础软硬件开放共享服务能力,鼓励各类通用软件和技术的开源开放,支撑全社会创新创业人员、团队和中小微企业投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扩散与转化应用,使人工智能成为驱动实体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二、建设原则 (一)应用为牵引。以人工智能重大应用需求方向为牵引,依托开放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软硬件支撑体系及产品应用开发,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广泛覆盖面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二)企业为主体。鼓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搭建开源、开放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资源,向社会输出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 (三)市场化机制。鼓励采用市场化的组织管理机制,依托单位应作为开放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主体,并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授权、技术有偿使用等方式,为开放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四)协同式创新。鼓励地方政府、产业界、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参与推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人才、技术、数据、产业链等资源整合,构建开放生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 三、基本条件 开放创新平台重点由人工智能行业技术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鼓励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参与建设并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开放创新平台应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中涉及的具有重大应用需求的细分领域组织建设,原则上每个具体细分领域建设一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不同开放创新平台所属细分领域应有明确区分和侧重。 提出建设申请的开放创新平台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开放创新平台应具备突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创新影响力,能够发挥人工智能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具有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技术基础和服务能力,能够有效整合技术资源、产业链资源和金融资源,具备快速形成对外服务的技术能力,能够大幅降低行业技术研发和使用门槛,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三)依托单位承诺对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给予持续的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投入,提供开放创新平台发展的保障条件。 (四)具备明确可考核的开放服务运行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支撑开放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四、重点任务 (一)开展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结合开放创新平台细分领域已有技术基础与产业资源,汇聚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力量,协同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模型方法、基础软硬件研究,服务和支撑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 (二)促进成果扩散与转化应用。积极探索开放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以创新成果为牵引,有效整合相关技术、产业链和金融资源,汇聚上下游创新力量,构筑完整的技术和产业生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 (三)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开放创新平台面向细分领域建设标准测试数据集,促进数据开放和共享,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模型、中间件及应用软件,以开放接口、模型库、算法包等方式向社会提供软硬件开放共享服务。 (四)引导中小微企业和行业开发者创新创业。在细分领域打造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社区,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人员基于开放创新平台开展产品研发、应用测试,降低技术与资源使用门槛,营造全行业协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组织管理 (一)推荐申请。 符合上述申请条件、有意愿提供公共创新服务的建设主体结合自身技术基础和发展定位,选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细分领域,撰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申请书》,通过依托单位自荐或所属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择优向科技部申请。 (二)综合论证。 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论证,论证专家由综合专家和领域专家组成。其中,综合专家从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已建开放创新平台负责人中遴选产生,领域专家主要从重大项目指南编制专家中遴选产生。综合论证主要采取会议论证方式开展,论证专家通过审阅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申请书,听取申请单位汇报,从申请方向的合理性、依托单位的基础和能力、建设计划的可行性、开放服务的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质询和判定,形成综合论证意见。 (三)认定公布。 科技部结合论证意见,综合考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求、建设方向的整体布局,择优确定开放创新平台及其依托单位,按程序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布。 (四)运行管理。 依托单位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主体和责任主体,鼓励依托单位根据国家战略和领域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高效组织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开放服务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各开放创新平台间建立技术协作、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年度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开放创新平台应定期总结工作情况,编写年度总结报告,经所属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科技部。科技部积极支持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并推动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协同发展。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应结合地区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技术推广应用,并给予有利于其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 建立开放创新平台退出机制。开放创新平台的依托单位应遵循《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开放创新平台的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科技部反馈开放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技部将对无法继续履行依托单位职责或产生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开放创新平台予以撤销。 附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申请材料提纲 一、平台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技术创新资源状况分析 (三)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二、平台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一)平台建设目标 (二)平台建设内容 (三)平台建设进度 (四)平台考核指标 (五)依托单位情况 (六)资源整合情况 三、开放服务的机制与内容 (一)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二)开放服务内容与方式 (三)考核指标和预期成效 四、条件保障 (一)资金投入情况 (二)人员投入情况 (三)其他配套保障

2019-08-06  (点击量:1331)

《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深度解读之三

近日,由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联合赛迪顾问共同完成的《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计算机未来:算力驱动万物互联”主题论坛上重磅发布。 以下是对白皮书中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深度解读。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走在前列。2009-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逐年递增,且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水平。从数据角度来看,中国医疗数据的类型和规模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数据爆炸推动健康医疗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打破数据孤岛、提高数据分析技术的同时,结合健康医疗场景,夯实数据质量,拓展应用空间,成为该细分行业的发展关键。 一、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大事 (1)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政策频出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发布。该办法旨在强化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政策指引,充分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的作用; 《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发布。该通知将电子病历划分为10级,并要求到2020年实现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此外对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也做出硬性要求;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相继发布,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供了更落地的可行性实施方案,为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2018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预计将推动医疗云市场的快速增长,加快落地一批省市级医疗云平台,促进跨省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医保异地结算,推动医保与商保结算系统的对接。 (2)健康医疗大数据未受资本寒冬影响 2018年4月,思派网络完成由IDG资本领投的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 2018年7月,零氪科技宣布完成10亿元D轮融资,成为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第一个独角兽企业。 2018年7月全域医疗获7亿元B轮融资,探索肿瘤诊疗业务及服务生态。 2018年11月和2019年7月,森亿智能相继完成B+轮和C轮融资。 二、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的痛难点 由于医疗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的“话题热度”始终高于“发展进度”。健康医疗大数据立足于医疗信息化基础,探索布局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 (1)行业壁垒高。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强、受政府高度监管、行业内利益关系复杂、从业资源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大数据企业难以进入该领域。 (2)数据精准度差。求数无源,需采集的数据标的不明确,采集工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待提升,无法获得所需数据;有量无质,所采集数据无法满足既定用途所需的数量和质量;有病无数,临床救治与数据应用需求脱轨,大数据和AI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不足,临床一线数据的收集和汇聚不足;有数无据,在数据深加工方面的工作不足,尚未形成数据驱动的临床科研、医药研发、器械生产、分级诊疗、健康养老、医养结合等产品和服务。 (3)传统观念与模式打破难度大。新技术给传统的医疗行业带来了模式上的冲击,同时医疗作为传统行业,用户数据隐私涉及到伦理和法规双重保护,无论是病患还是医护人员由于对新技术的不了解,都会对新技术产生不信任。 (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高。由于目前法制上对数据的隐私保护滞后,仅有零星规定,尚未出台系统的隐私保护法律法规,造成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不明确、数据共享开放缺乏管理、数据应用缺少准入和退出机制等问题。 (5)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大。一方面,由于医疗行业专业性过强,对行业理解透彻的IT技术型人才数量少,培养周期长;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数字素养亟需提高,数字化工具(IT软件等)的应用培训亟待加强。 赛迪顾问判断,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未来各地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将持续加大对医院信息化、区域医疗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加快搭建基于医联体模式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将在未来2-3年迎来市场爆发。一方面,新政策出台将加快健康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更多基于数据的场景化深度应用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多场景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将带动大健康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坚实支撑。 三、健康医疗大数据未来机会点 (1)布局智能化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目前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医疗机构和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资本助力也可以寻觅到市场机遇,尤其是针对用户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但是在找到市场机遇点时要明确自身的商业模式和变现途径。对此,市场上应多多关注这类创业公司,对能紧抓细分领域市场的创业企业给予资本支持。 (2)拓展云端健康医疗SaaS服务。传统的医疗信息化软件功能创新不足,非医院必须功能几乎被市场忽略,不仅造成了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小、竞争大,同时更造成即使国内医疗市场有大量的医疗数据,但由于种类单一导致无法支撑更高深层次的研究与应用。医疗云成为未来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而云端的各类健康医疗SaaS服务成为产品发展新趋势,其创新性和应用性更强,它有利于多元数据集聚,降低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和数据安全的成本。当前,云HIS已成为备受中小医疗机构青睐的热门产品。 (3)落地数据安全治理。医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合规性要求要比其他行业更高,在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数据开放共享将成为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因此数据开放共享与隐私风险之间的平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以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为核心的医疗数据安全治理市场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基于数据安全的治理不仅可以有效实现数据的安全防护,更有利于通过治理最大化的挖掘医疗数据的潜在价值。 (4)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大专科疾病的课题研究助力产品创新。大数据企业在拓展健康医疗领域业务的时候,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数据可用,健康医疗数据的保密性和隐私性都很强,也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对此,大数据企业应依托自身较强的技术优势,通过与医疗机构、高校和政府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对健康医疗大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合作的模式开展重大专科疾病课题的研究,也更有利于健康医疗大数据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5)紧跟医学前沿领域研究。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核心虽然是数据,但立足点要站在医疗行业,因此对于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是大数据企业需要补足和布局的。真实世界证据(RWE)、生命大数据、肿瘤领域电子健康档案(EHR)软件等医学前沿领域在国内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健康医疗大数据企业应积极布局这些前沿领域,把握医疗数字化发展趋势。 四、赛迪建议 (一)对供应商 (1)加强数据合规建设。目前很多健康医疗大数据供应商为了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会主动收集各类健康医疗数据,其中不少医疗数据都涉及个人隐私,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数据安全、数据治理和数据合规的问题。目前国家已在这方面出台了一批监管制度,因此供应商应多关注数据安全与合规性问题,甚至在关键模块寻求与信息安全厂商合作,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2)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应积极布局转型。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已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更多的信息化需要向数字化转型,因此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需要适时进行业务重组与新业务拓展,在此过程中,健康医疗大数据成为其首选的重点方向。由于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深耕医疗行业多年,积累大量数据、医疗机构和政府资源,进入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的门槛较低,因此更应抢位发展,为未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前布局。 (3)加速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商业化水平。健康医疗大数据除了在健康管理和辅助诊疗方面已经有很多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在更多的应用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行业龙头企业在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级课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可商业化的机遇,在此过程中,供应商应适时寻求更好的应用模式进行商业化落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应用解决方案,丰富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产品和服务。 (4)供应商应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健康医疗大数据企业多为新技术领域企业,拥有较强的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但是医疗领域由于进入门槛较高,企业在此领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会存在一定的行业壁垒。因此,一方面供应商应多寻求具有医疗和技术复合型的人才融入团队;另一方面,供应商也应多与医疗机构合作,更多的了解行业环境和需求,才能更精准的提供产品和服务。 (二)对行业用户 (1)针对政府用户。制度保障才可以更好打通数据壁垒。在产业演进过程中,数据居于核心地位,一切的发展都是以数据的获得为前提的。健康医疗数据涉及医院、医药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医疗信息化机构等多方主体,主管单位多,管理关系复杂,为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集聚,并使其促进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下定决心,明确专职领导负责机制,率先推动数据集聚,保证“高附加值”的应用环节的发展。 (2)针对医疗机构。保障数据安全势在必行。医疗机构拥有各类医疗数据,是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现在很多医疗机构都在寻求与IT供应商合作,挖掘多年积累的医疗数据价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这类数据大多涉及患者隐私,数据合规是合作的前提,医疗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不应该仅依靠供应商自己的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在合作前期应建立自己的包括数据脱敏、合作制度规范等方面在内的体系,在合作前把好数据安全的第一关。 (3)针对个人用户。接受新模式,寻求主动健康管理。针对个人用户而言,健康医疗大数据其实离我们很近,很多辅助诊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的手段在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在对自身健康管理方面,个人用户应摒弃讳疾忌医、被动看病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主动监测自身健康数据,主动寻求健康管理,更好的避免身体出现重大疾病,通过主动健康管理的模式,也可以有效降低大病发病率和减少健康问题带来的费用成本。

2019-09-16  (点击量:188)

《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深度解读之二

近日,由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联合赛迪顾问共同完成的《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计算机未来:算力驱动万物互联”主题论坛上重磅发布。 白皮书对工业大数据做了深度解读,从政策,新兴技术,工业大数据企业与行业用户合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工业大数据态势,并做出了对工业大数据企业的未来研判与发展建议。 2018年,全球工业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劳动力不足及劳动成本提高等问题愈发严重,全球各制造业大国在工业制造领域纷纷提出转型升级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各国工业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向工业领域渗透,工业大数据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一大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落地,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工业企业内部实现了工业资源的中心化、统一化管理,企业的运营效率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数据计算能力和数据资源总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场景化应用快速发展。 1.jpg 一、利好政策促进我国工业大数据发展 (一)工业企业上云行动计划使得工业大数据受到持续关注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于推动工业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转型,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的行动总目标,包括初步建成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企业外网络基础设施并具备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支持能力;形成重点行业企业内网络改造的典型模式,以及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标识解析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 (二)国家政策推动工业大数据的应用发展 为推动工业大数据的发展,我国正在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探索建立工业大数据实验中心,建设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在工业大数据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加快了信息化技术和工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 2.jpg 二、新兴技术为工业大数据市场注入活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向工业领域渗透,以数字化驱动的工业大数据推进了制造业发展向智能化新模式转变。在现有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之上,人工智能、超性能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注入工业大数据,提升数据库的分布式存储计算能力及计算平台整体资源使用率等,让企业内部实现工业资源的中心化、统一化的智能管理,提升工业生产要素利用效果和运营效率,切实实现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总体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工业大数据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高速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信息化过程中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环节产生大量数据,工业数据模态多样、结构关联复杂,工业大数据融合了传统大数据、自动化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及跨界数据,工业大数据相较于其他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更需要和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发展,工业大数据与这些新技术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将极大提高数据的获取能力,提升数据平台层数据质量;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地融入数据分析体系,提升数据平台层多维度数据价值。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不断地涌现并持续深入,使工业大数据的数据获取量更大,存储管理更便捷,分析产出更智能,实现最大化的商业价值。 三、工业大数据龙头企业与行业用户强强合作形成创新协同新格局 在国家大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今天,工业大数据领域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外延合作,加强与联盟企业和行业用户的联系沟通。东方国信与IBM签署合作升级大数据基础建设开拓TOB领域,新华信用与美林数据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信用科技领域的应用,工业大数据产业应用联盟成立促进产业领域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业大数据龙头企业与行业用户间的强强合作促进了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为工业大数据产业应用夯实基础,合作整合了双方的优势资源,抢占工业大数据发展的行业制高点,也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大数据的商业化进程。 四、工业经济稳步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拉动工业大数据需求上涨 中国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中高端工业制造业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工业发展质量提高,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工业企业改造提升的需求持续增长。工业大数据依托于大数据与互联网等手段,在数据基础层进行海量数据采集,平台层完成数据挖掘处理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型企业的多个场景模式中,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工业企业用户正从传统运营生产管理模式的形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一方面满足智能化生产与管理需求,另一方面深度探索数据价值。 五、工业大数据未来研判 (一)工业大数据将成为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 未来工业数据将呈现从消费数据、工业大数据到精准数据流的转变,构建从采集、分析、转化、反馈等环节的精准数据流闭环将成为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以“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研发、供应链优化、设备故障诊断等多个场景,引领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拉动工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二)工业APP将成为工业大数据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APP是面向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场景,把工业产品及相关技术过程中的知识、最佳实践及技术诀窍封装成应用软件,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显性化、公有化、组织化、系统化,极大地便利了知识的应用和复用。作为工业互联网体系的应用层,工业APP是工业企业应用数据的最简单方式,受工业企业青睐。同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引领工业APP发展,也将助推工业APP成为工业大数据企业的重要业务发展方向。 (三)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将成为提升设备利用率的破局点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即从对设备的故障和失效的被动维护,到定期检修、主动预防,再到事先预测和综合规划管理。其核心是利用先进传感器的集成,借助各种算法和智能模型来预测、监控和管理系统的健康状态。利用PHM可以洞察被检测产品实时状态,自动化协同直接推送给所有需要知道信息的特定用户,最大化实现信息的对称性;根据设备表象信息,深挖深层原因,评估和预测被监测产品未来的健康状态;将预测信息传递给客户来做决策,并对运维任务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四)构建数据闭环将成为制造企业创新业务模式的重要驱动力 精准营销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等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提升企业产品渗透率。精准营销不同于大众营销,通过技术手段寻找精确的目标客户群实现高效营销服务,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节省推广成本。同样,精准营销的相关数据可以作用于个性化定制场景中,目标直击服务受众,按照目标客户的特殊要求进行个性化产品开发,从产品设计开始到完整营销环节的精准化,增强数据流动和实用性,形成数据闭环,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工业个性化定制新模式。 (五)内生培养数据思维工程师将成为工业企业数字化人才团队建设的主要手段 在数字化大环境下,工业大数据的使用者既需要掌握大数据相关知识,又需要深刻理解各种典型工业应用场景,更高层次的应用还涉及产品、用户需求、企业管理决策、商业模式等方面,工业大数据产业对跨界复合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不断增强。鉴于工业领域市场的进入壁垒较高,工业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倾向于工业企业内部培养的模式。目前,工业企业也都意识到数据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工业大数据企业也参与到工业企业数据知识培训中,帮助工业企业培育一批对数据理解有深度的人,让工业企业从数据角度考虑问题,为工业大数据在企业中的铺开奠定一定基础,便于工业大数据应用发展。 六、赛迪建议 (一)对厂商 1、注重工业大数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设计 工业大数据相关技术作为供应商核心竞争力之一,为各厂商的产品提供强力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使得工业大数据供应商推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有一定领先性的产品和服务,支撑推动工业大数据加快自主研发,打破工业软件对国外的高度依赖,驱动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提升。因此,建议国内厂商密切关注全球前沿技术,进一步加深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究,集中资源支持自主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管理能力,推动关键采集传感、数据分析产品的创新研发,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力争高效研发投产,提升服务效率。 2、通过联盟合作打造工业大数据体系 工业大数据生态体系的建立依托产业链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三层的紧密结合,在工业大数据市场中,只有加强产业链深度和广度,才有机会在未来市场占据关键地位。因此,工业大数据供应商应通过投资、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联盟发展,构筑开放的工业大数据生态体系,形成工业大数据产业的立体布局,推动数据赋能工业,促进行业效益高速发展。 (二)对用户 1、打造工业大数据公共平台共享资源和服务 在政府端建设各地方联动、全国与区域协同的国家级工业数据资源池,促进工业大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流动,推动工业资源优化集成与高效配置,助力大数据技术与工业制造类企业应用端深度融合。另外,研究制定完备、系统、权威的总体评价指标模型,标准化指导工业制造类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实施方案,强化提升工业数据管理方面的能力。 2、明确企业自身发展目标选择场景化应用平台 目前,由于国内工业大数据自主产品服务还不能实现全产业链覆盖,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的国内外厂商数量较多,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建议工业企业用户在选择产业升级转型路径上,首先,要掌握企业自身情况并准确了解企业需求和目标;其次,了解工业大数据供应商的优势市场及所提供的产品的特点;最终选择更加落地并具有实践意义的场景化产品和服务。企业应加深对工业大数据产业的了解,再适时地完成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阶段的转型,在数字化或智能化转型阶段,建议企业选择场景化较强的工业大数据产品或服务。

2019-09-16  (点击量:93)

《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深度解读之一

近日,由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联合赛迪顾问共同完成的《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计算机未来:算力驱动万物互联”主题论坛上重磅发布,并揭晓“2019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和“中国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白皮书》从政策、产业、区域、人才和资本五个维度展示了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的最新进展,并围绕互联网、金融、电信、政府、健康医疗和工业六个细分产业,详细洞察其历史演进、特点、痛点和未来机会点。 赛迪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就2018年以来大数据产业生态的最新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未来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八大趋势。 一、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当今时代,数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衣、食、住、行等相关领域的海量数据持续迸发。2017年滴滴用户数达4.5亿,提供了超过74.3亿次移动出行服务;2018年微信每日发送信息450亿次,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2亿,微博视频/直播日均发布量为150万+;2018年天猫双11订单量突破10亿,2019年京东“6?18”开场1小时下单金额50亿元;中国3万家综合性医院,每年新增数据量可达20Zbit。上述海量数据的产生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源和场景。希捷科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会从2018年的33ZB上升至175ZB。 基于生产生活中的海量数据资源,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化水平将遵循“数据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演进路线持续升级。“数据化”是关键基础,它确定了数据的采集边界和标准;“信息化”是关键流程,它规范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的具体方法;“数字化”是关键手段,它明确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分析和应用的新思路新模式;“智能化”是关键效果,它反映了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覆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多领域。 数字化转型的四阶段演进示意图 1.jpg 大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支撑能力,相关技术和应用助力了数字中国战略的加速落地。数字中国战略包含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三个部分。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国家网信办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的比重达34.8%。据上海社科院测算,2016年到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74.1%、57.5%和60.0%。与此同时,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也同步推进,持续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优化社会的运行效率。 数字中国战略与大数据产业的关系 2.jpg 二、大数据产业生态的五维度解析 1、政策维度 2016-2018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大批大数据相关政策。截至2018年底,国家累计发布了43条相关政策,全国有31个省(市、区)累计发布政策347条,其中贵州、福建、广东和浙江领先。 2016-2018年31个省(市、区)大数据政策数量 3.jpg 从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的成立来看,广东省在2014年最先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2015年浙江省和贵州省跟进,2017年陕西省、重庆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也完成了布局。2018年则是大数据管理机构最密集成立的年份,吉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福建省等纷纷成立主管部门,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已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产业维度 受宏观政策、技术升级和应用场景拓展等利好因素的影响,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384.5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8070.6亿元。从2016-2021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增长5230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达23.2%。赛迪顾问分析发现,2016-2018年的增长主要由产业政策和资本协力推动。2019年以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持续爆发,以及5G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市场需求和相关技术进步将成为大数据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3、人才维度 大数据人才是指从事大数据相关工作的人才,主要包括从事研发、分析工作的核心人才,以及兼具行业背景和大数据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据赛迪顾问估算,截至2018年底,中国大数据核心人才数量为200万人,缺口为60万人。为了应对大数据人才的紧缺态势,国家加快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一批相关专业。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9年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新增备案数量依次为32所、250所和196所。 4、创新维度 据赛迪顾问统计[1],中国大数据相关专利新增数量从2015年开始快速升高。2018年单年的新增专利数量达7887个,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77.0%,实用新型专利占比达21.7%,授权发明占1.3%。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大数据创新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18年,两者合计贡献了7273项专利,占到了全年新增数量的92.2%。 5、区域维度 赛迪顾问从创新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典型园区数量和产业规模四个维度评价了全国六大区域的大数据产业综合发展能力[2]。研究显示,华东地区在创新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和典型园区数量方面优势明显,典型代表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浙江省;华北地区虽然综合评价仅次于华东,但其产业规模在六个区域中处于领跑地位;中南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代表省份河南和广东相继落地了大量产业园载体,其政府服务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快速提升;西南地区主要由四川省和贵州省领衔,已经打造形成区域发展新高地;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整体发展能力相对滞后,各项指标均有待提升。 2019年全国各区域大数据产业综合发展能力评价 1.jpg 数据来源:《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9)》,赛迪顾问,2019 三、大数据产业的八大趋势 1、政府大数据从“数据资产管理”走向“大监管大服务” 随着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政务应用密切相关的政府大数据应用成为热点。中国政府掌握着80%的高价值公共数据,如何盘活这些海量数据资源,是未来政府大数据发展的关键。 中国政府大数据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2010年以前是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2011-2016年步入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整合,各级政府主导搭建了大量平台;2017年至今,数据资产管理和应用成为新主题。从趋势上看,未来政府的大数据应用将逐步向“大监管大服务”方向迈进,用以实现更精准高效的监管和更便捷深入的服务。未来,通过结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诸种信息技术,顺应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建设浪潮,落地城市大脑、平安城市、社会信用、交通感知与管理、社会舆情管理等应用,切实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将成为政府大数据发展的机会点所在。 2、电信大数据:从“小圈子”走向“大生态” 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走在全行业前列,2010-2015年,各电信运营商落地了一批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类项目,开展了大量PoC测试,内部大数据技术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2016年以后,运营商内部业务加速集中化,开源节流成为运营商关心的核心问题。 电信大数据细分产业正在从“小圈子”走向“大生态”。“小圈子”的焦点是运营商自身业务能力和效率的持续提升,比如顺应业务集中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实现集团-地方两级大数据架构的融合优化,加速B-O-M三域数据融合,应用SDN/NFV技术柔性改造网络,加速布局5G和AI的等新应用场景。“大生态”意指运营商既有能力的外部拓展和迁移,通过对外提供领先的网络服务能力,深厚的数据平台架构和数据融合应用能力,高效可靠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云服务能力,打造新的、以运营商为核心的数字生态体系,加速非电信业务的变现能力。 3、健康医疗大数据从“大”数据走向“精准”数据 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水平。从面向医院管理信息化(HIS),到以患者和医疗过程为核心的医院临床管理医疗信息化(如PACS、LIS、RIS、EMR等),再到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GMIS),广覆盖的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累积了海量数据,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医疗大数据将从当前简单的“大”走向“精准”,通过获取更高质量、更精准的数据,助力健康医疗服务的提升。当前,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面临四方面挑战:(1)求数无源,需采集的数据标的不明确,采集工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待提升,无法获得所需数据;(2)有量无质,所采集数据无法满足既定用途所需的数量和质量;(3)有病无数,临床救治与数据应用需求脱轨,大数据和AI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不足,临床一线数据的收集和汇聚不足;(4)有数无据,在数据深加工方面的工作不足,尚未形成数据驱动的临床科研、医药研发、器械生产、分级诊疗、健康养老、医养结合等产品和服务。以动态血压计为例,我国动态血压计市场完全被欧美企业占据,其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机构不能提供临床上的“中心动脉血压数据”。中心动脉血压需要在开创性手术过程中采集,我国医疗机构在手术过程中通常把注意力集中于救治患者,既疏于采集手术过程中数据,也缺少开创性手术过程中的感染可控的数据采集科学手段。这个案例集中体现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两点问题——没有可用数据、不知如何采集。未来,健康医疗大数据破局的关键在于汇集整合更精准的数据,为临床决策和药品器械研发提供数据分析支撑。 4、工业大数据围绕“小场景”从“项目”走向“产品” 工业大数据立足工业企业的降本增效,当前主流应用场景以电网和离散型制造业为主,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综合能耗管理、智能排产、库存管理和供应链协同成为应用热点。然而,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的高成本、工业企业的数据意识不强,以及工业互联网盈利模式的模糊,制约了工业大数据应用的快速拓展。 未来,工业大数据将围绕“小场景”从“项目”走向“产品”。小场景由于投入相对少,需求更精准,有助于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企业的数字化认知,也便于供应商积累行业数据和经验,降低实施成本,推动从项目到标准产品的转变。通过以龙头企业和行业特色企业为引领,加速布局一批小场景,持续推进工业设备数据化和应用产品化,工业大数据有望加速落地。 5、营销大数据从“流量营销”走向“精细运营” 营销大数据是大数据商业化应用效果最好的细分领域,它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沟通了广告主和目标用户,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推广。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以及经济下行压力下广告主营销预算的下降,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触达目标用户成为破局关键。 未来,营销大数据将从“流量营销”走向“精细运营”。在流量营销阶段,广告主通过采买高流量平台的流量即可实现业绩和投入的同步提升,这一时期的营销大数据被用于提升展示广告、搜索广告、社交网络广告和电商广告的运行效率,更好地实现广告主与目标用户的对接,丰富广告投放的场景和渠道。而在精细运营阶段,更精准的用户触达、更明智的预算分配成为广告主的关注核心。营销大数据在这里被用于整合多维多源数据,提供能力支撑。在更精准的用户触达方面,线下场景的需求更为精准(如机场航站楼、4S店等),通过整合线下和线上数据,定向推送广告,有助于提升营销效率;此外,基于Panel库的人群访谈所得的“小数据”便于洞察因果关系,配合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同样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投放,提升营销效率。在更明智的预算分配方面,当前的中小广告主更青睐于全渠道的整合营销平台(SEM+EDM+社交+内容营销+独立DSP+DMP+舆情监测)建设,来平衡ROI,同时广告主高度重视内容和社交媒体的深度运营,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来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变现。 6、金融大数据:从“强管控”走向“创新服务” 金融大数据是隶属于金融科技的关键技术,它服务于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环节,解答诸如贷不贷款、贷款多少、风险如何等关键问题。2017年以来,随着金融监管日趋严格,基于数据规范行业秩序,降低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大数据的主流应用场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金融大数据将逐步由“强管控”走向“创新服务”,通过汇集多源多维的数据,提供创新服务支撑。比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融合,提供基于金融数据的个人信用报告、企业财务信用报告、授信评估、贷中预警、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等新服务,以及与此间接相关的、高效便捷的清算支付和出行服务。与此同时,积极创新金融反欺诈、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切实助力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7、大数据学科教育从“通用人才培育”走向“专用人才培育” 如前所述,2018年中国大数据人才缺口为60万人。赛迪顾问研究发现,2016-2017年多数大数据人才毕业于“计算机类、统计类和数学类学科”,然而从2018年开始,国家一方面加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加快设立交叉性的新学科(如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计算金融、智能车辆工程等),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未来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8、大数据安全从“技术安全”走向“综合治理”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方式、存储规模、访问特点、分析方法和技术架构都有了很大不同,与此同时,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也相应发生了转变,这些新特征对于数据安全提出了全新挑战——数据安全更难防护、认证系统不完善、系统更易被入侵、安全策略更难实行等。传统数据安全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场景下的安全防护要求。 大数据安全不同于传统数据安全,它包含大数据平台安全和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两部分内容。当前,中国大数据安全市场规模小,企业在采用相关产品和服务过程中高度重视ROI,不能接受数据安全防护成本高于数据自身的价值。此外,受制于组织、制度和规范,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大数据泄露和安全问题同样严峻,有研究指出80%的数据泄露是企业“内鬼”所为。赛迪顾问认为,未来大数据安全将逐步从重安全技术转变为重治理,其重点落在核心数据资产的梳理和防护,以及围绕大数据治理所开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四、赛迪建议 对于政府部门,要切实以政府大数据应用为先导,分层次推进大数据建设。在政府大数据领域,顺应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在市场化程度高的互联网、金融、电信等领域,鼓励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必要的行业监管;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工业和健康医疗等领域,针对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有数无源、有量无质、实施成本高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产业稳步发展;与此同时,顺应数字经济浪潮,夯实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多层次大数据人才培养,强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对于用户企业,一方面要夯实数据基础,强化数据资源的汇集整合,兼顾数据的量和质;另一方面要稳步拓展大数据应用,重业务实效,以小场景带动数据整合与分析应用,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在具体的创新方面,用户企业可尝试下放创新压力,在相对成熟的业务领域,借鉴电信运营商的创新发展经验,同供应商开展框架协议式的创新合作,依最终的创新成果交付情况付费。 对于大型供应商,应注重平台和生态打造,在基础技术平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在细分领域兼顾自身优势与合作伙伴网络建设;对于中小型供应商,则要持续提升技术实力,加快搭建内生的数据资源池,在细分领域加快塑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对投资机构,建议关注行业性和功能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具体而言,营销大数据、政府大数据、电信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的市场认可程度高,发展前景好,技术相对成熟,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健康医疗大数据和工业大数据未来3-5年内将进入爆发期;云计算平台和服务、数据分析挖掘、数据采集和预处理,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值得投资机构持续关注;大数据安全市场规模小,体制机制有待健全,远期值得关注;大数据交易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权属模糊,目前多流于口号式的宣传,短期不建议介入。 [1]数据来源:智慧芽(PatSnap)全球专利检索数据库。 [2]各个指标的数据来源: 创新能力——截至2019.09.05各区域专利保有量合计值,含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不包含外观设计。 政府服务能力——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9)》,赛迪顾问整理。 典型园区数(不完全统计)——官方发声较多,建设思路清晰的大数据产业园区,赛迪顾问整理。 产业规模——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19

2019-09-16  (点击量:81)

四川: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 赋能制造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解读 日前,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加速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各市(州)、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形成3~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提升四川省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出台背景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国家也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相关要求,部署了未来一段时期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四川省一直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分行业分领域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工业互联网建设纳入全省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全省优势资源,系统推进该项工作。自《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四川省大力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 四川发展工业互联网,具有比较优势。四川省是经济大省,工业门类齐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互联网发展基础好,人才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在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推动企业上云、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基于以上背景,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推动四川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与四川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亟须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在具体实施层面的文件。 根据省政府安排,特编制《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 编制组在广泛调研、总结分析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上,借鉴国内先进省市做法,广泛征求省直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在综合社会公众和省决策咨询委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实施意见》。 总体思路和目标 《实施意见》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认真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支撑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为目标,围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智能+”,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 《实施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构建起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培育一批面向16个重点产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推动万家企业上云;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建成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1000家,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 到2025年,覆盖各市(州)、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规模化推广,形成3—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形成较为健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一批国内工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全力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主要任务和保障落实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参照《指导意见》确定的主要任务,结合四川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特点和优势资源,四川提出6大主要任务、13项子任务。 根据《实施意见》,四川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一是夯实网络基础。重点是加快内外网改造提速降费、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二是打造平台体系。重点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能力、实施“万家企业上云”行动。三是强化安全保障。重点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制度。四是加强产业支撑。重点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构建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五是促进融合应用。重点是加快集成创新应用、提升工业大数据应用水平。六是完善生态体系。重点是构建应用服务体系、构建企业协同发展体系。 因发展工业互联网涉及面广,对跨层级、跨部门的协调要求高,为保障《实施意见》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实现,破解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施意见》在正文中将每项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保障主要任务顺利推进,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交流合作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后续,四川省将严格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各项工作,组织各市(州)、各部门、各相关单位开展《实施意见》学习贯彻,引导媒体加大对《实施意见》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实施意见》实施情况的评估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实施意见》全面、深入实施。

2019-08-14  (点击量:364)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