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Information Network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共计 10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将列为《矿产资源法》修订内容 2019-11-07

日前,自然资源部在答复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的提案》时表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将列为《矿产资源法》的修订内容。 自然资源部表示,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上,现阶段重点加强三项工作,持续规范和强化矿山生态保护管理工作。一是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方案合并编制,强化监管,切实减少审批环节,建立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将矿山企业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情况列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事项清单,加强监督管理。二是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相关制度改革,将现行管理方式不一、审批动用程序复杂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调整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由矿山企业单设会计科目,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计入企业成本,由企业统筹用于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三是全面推行矿区规划环评,强化源头预防。 自然资源部同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对矿产资源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矿产资源法》修改已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矿产资源法》修改工作,组织开展了大量调研论证工作,广泛听取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勘单位、矿山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聚焦重点问题。目前,正在抓紧起草《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认真考虑提案中提出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依据不足、相关制度衔接不到位、职能分散等问题及相关建议,在《矿产资源法》修改中,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完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统筹处理好与《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网 点击量:979

2 黑科技让防汛抗洪“更智慧” 2019-06-25

近期,中国进入主汛期,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做好防汛工作。近日,在浙江省的防汛应急演练中,无人机“飞翼”、抛投机、水陆两栖车等亮相演练现场,展现了水上救援的高超本领,引起了参与人员的浓厚兴趣。 随着国家防汛减灾体系的逐渐完善,防汛抗洪能力大幅提高,各类防汛抗洪设施不断加固和完善,同时,更多智慧防汛手段亮相,手机程序及时更新最近的汛情和预警,智能机器人“冲”在抗洪第一线,海绵城市的透水地面迅速吸收降水……防汛领域管理思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让防汛抗洪变得更智慧。 一、热门技术大显身手 无人机、机器人、5G技术……今年的防汛抗洪中,这些热门技术大显身手,一系列“黑科技”从全方位帮助防洪抗洪工作,有效提高了预警抢险的机动性和时效性。 在汛情的监测预报方面,湖北省积极探索,各种仪器在空中、水面、水下各自发挥作用。研发了巡视无人机、5G智慧无人救生船、水下探视仪等一系列监测设备。 湖北省恩施市电力公司有关技术人员向本报介绍说,在汛情的监测方面,他们利用无人机对电站水库进行检查,排查大坝和库区安全隐患,着重检查水库库区周边的滑坡情况,对大坝周边的边坡裂缝、滑坡体、危岩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及时预报。无人机可以到达库区内无人可去的地方,实现检查的全覆盖,降低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此外,专门为输电线路设计了导航软件“奥维互动地图APP”,将其植入湖北电力巡检职工的手机中,无人机巡检从而有了“天眼”导航,可实现超近距离记录杆塔绝缘子及导地线运行情况,实时播报汛情隐患。 浙江省海豹救援队公共关系部部长李洁琼向我们介绍,该救援队主要救援任务针对的是钱塘江流域,钱塘江涌动的泥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所以常常要综合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展开救援。人们可以遥控“水上飞翼”在空中展开救援,并可以设计好回程的路线。抛投器作为辅助,像投射向高空的一个炮筒,利用压缩空气瞬间打开形成一个救生圈,当救援对象在河道比较湍急的地方且距离较远时,就将抛投器打在他的上方,绳子顺着水流飘到救援对象的附近,被救者抓到救生圈就可以获得救助。如果被困者在浅滩等复杂地形还可以使用喷泵艇,它可以很快到达被救者身边将人拖拽上岸。 同时,李洁琼表示,救援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不能盲目施救,如果遇到了复杂情况,一般会应用多项技能,这样才能让被救助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生存的最大可能。 在四川,通过与实地情况的结合,在汛情监测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成都市三皇庙水文站采用悬挂于缆绳之上的监测仪器流速仪。这种仪器通过缆绳往返于沱江两岸进行测量,可获取相关数据。 最近,住在江苏南京江北新区弘阳广场附近的居民出门时,会发现路边多出了一根蓝白相间的柱子。这不是普通的道路警示标牌装置,而是一个积淹水点监测装置。今年汛期前,江北新区在辖区建设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平台,实现防汛监测体系从大江大河到基层的全覆盖。这个监测装置有2米多高,顶端有一台摄像机。江北新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处是一处积淹水点,这个装置可以实时监测积淹水点的情况,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防汛预报预警平台。工作人员为装置设定了水位警戒值,一旦出现积淹水、达到设定值,平台就会自动报警,便于工作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中规院(北京)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对本报表示,技术的发展对于防汛抗洪有着很大意义,利用机器人参与到防汛抗洪中,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直接面临的风险。同时,科技力量在精确调度方面也是很关键的,例如对降雨量和降雨时空分布的准确预测、对洪峰模拟的精确计算等,都能在防汛抗洪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一图一网与一盘棋” 为了减少汛情的伤害,全国各地还创新思路,积极加强防汛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防汛成效。 长江流域系统的防汛管理是中国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三峡枢纽管理局水库管理部技术人员告诉本报,今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计划启用,这一计划首次将流域内蓄滞洪区、重要排涝泵站和引调水工程等水工程纳入联合调度范围,联合调度的水工程由2018年度的40座控制性水库,进一步扩展至包括40座控制性水库、46处蓄滞洪区、10座重点大型排涝泵站、4座引调水工程等在内的100座水工程,调度范围也由上中游扩展至全流域。 “范围广是一大特点,今年从水库群防汛提升到水工程防汛,首次将流域内蓄滞洪区、重要排涝泵站和引调水工程都纳入到联合调度范围,调度范围也由上中游扩展至全流域,更好地保障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安全。”三峡枢纽管理局水库管理部技术人员对本报表示,该工程通过联合调度,可以满足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为维护两湖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和用水安全发挥重大作用。 此外,长江流域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在继续推进中,长江流域内的水文部门与气象部门共用数据库和应用终端软件,实现观测站点数据的共享。通过这个平台,人们对汛情的预报水平得以提高,有利于了解长江上下游的情况、进行实地调试,沟通协调。据了解,该系统平台的建设,还有助于流域气象服务实现与水利部门防汛“一张图”、与航运部门护航“一张网”、与流域各省气象服务联动“一盘棋”的良好成效。 在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建设中,也需要创新思路,系统推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张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一些特大城市或是复杂地形的防汛中,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智慧管理。在防汛过程中,通过智慧联动,可以根据模拟数据,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还可以通过智慧管理,让现有设施发挥出最大效益,并根据实时数据来科学决定湖洞管道排涝功能的开启。这样一来,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人员成本。 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为了消除水患,近年来正逐步完善鳌江流域“上蓄、中疏、下排”的系统治理方案。目前,顺溪水库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水头段防洪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南湖分洪工程完成前期政策处理工作。当地期待,随着各项关键性工程的推进,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与水终将在这片土地上握手言和。三、“海绵城市”和“屋顶花园” 与其在汛期跟洪水不断对抗,不如在城市和相关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就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水共存这一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陕西省西咸新区的沣西新城经历了4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今年汛期,沣西新城的汛期压力明显小了很多,在今年4月和6月的两次强降雨中,沣西新城没有出现内涝,雨水被顺利吸入城市的“海绵”之中。在这里,城市主干道旁的绿地比道路低30公分,雨水可以顺利通过路边的雨水口流向绿地,在绿地中充分存储和下渗。如遇极端天气,蓄水层满了之后,雨水还能通过高出绿地的一个溢流口,进入市政管网。此外,该城不少建筑物的楼顶都有“屋顶花园”,部分雨水通过屋顶土壤介质的充分吸收,消减初期流量,多余雨水会通过建筑外排方式汇入建筑周边绿地的雨水花园中。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表示,截至目前,沣西新城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67个,已建成海绵型建筑与小区24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5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140万平方米,防洪治理及滩面修复36公里。 在江西萍乡市,金典城小区位于老城区,在政府最初希望拿这个小区做海绵城市的试点改造时,遭到不少居民的反对,他们担心施工会影响生活和出行。当地政府只好先改造萍乡建设局的家属院,改造后小区下雨不再泥泞脏鞋。看到改造成果,之前反对的小区态度有了大转变,如今,当地越来越多的小区有了用透水沥青和透水砖铺就的地面以及科学的绿化带等相关设施。 张全表示,希望通过国家的技术标准来规范化,将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内涝防治中变成正常化、可持续的方式。 每个城市的建设规划都需要有一套科学的防汛排水方法。王家卓分析认为,城市规划要给水留出空间,洪涝风险的评估和相应的规避措施要加强,蓄滞洪区等防洪措施的规划也很重要。 查看详细>>

来源:新华网 点击量:3189

3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市场加速释放 场地修复接近2百亿元 2019-06-16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赵维钧13日在第三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上表示,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收官,中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市场还将加速释放,场地修复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00亿元,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全国详查、污染场地修复方案与风险管控方案设计等咨询类项目也将有所增长。 据介绍,一方面,在政策的拉动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业发展迅速,2018年修复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工业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合同额约70亿元,从业企业超过3000家,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产业生态不完善,主流修复技术创新性不足,企业设计能力普遍偏弱,现场施工简单粗犷,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查看详细>>

来源: 点击量:2780

4 两会代表、院士专家热议地热利用,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9-03-16

2019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9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之年,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尤其是鼓励余热、浅层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取暖,正在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热开发利用现状如何?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又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地热利用?2019年3月11日晚,2019年全国两会老杨会客厅夜话“打赢蓝天保卫战”专场在人民日报社火热登场。 围绕“推动地热利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题,主持人杨建国与中曹耀峰、多吉、陈泽民、庞忠和、梁海军等院士、专家、地热从业者,梁静、蒋毓勤、李东艳、葛树芹、刘丽、王萌萌、刘岩、薛红星等全国人大代表、委员、企业、机构代表等嘉宾,以及20余家中央媒体代表,共话地热,重点围绕以地热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使用和能源结构优化层面,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言献策。 为地热“喊冤”贡献巨大但关注度不够 当前地热利用存在着“一冷一热”现场,一方面,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地热在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优势明显,对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突出;另一方便,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似乎又过于不温不火。   对话现场,院士专家、两会代表通过老杨会客厅平台,齐声为地热利用“喊冤”。 “我认为地热的地位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对话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如是说道。 曹耀峰着重介绍地热在我国能源发展中具有“三大突出贡献”,“第一,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地热贡献了十三五非化石能源三分之一的增幅;第二,地热在气候变化的格局中贡献突出,“十三五”规划中地热每年实现替代标准煤7000万吨;第三,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更加突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热协会原常务理事庞忠和也谈到,“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地热利用基础很好,已经有相当的经验积累,也有成功的案例。我们的任务是把现在可以用的地热资源,从浅到深利用好,扩大样板战果,并且发扬光大可复制。” 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要有地热参与 地热对当前打赢蓝天保卫战作用巨大,成为了现场嘉宾的一直共识。   “地热对当前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独特作用非常重要”,对话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角度出发,强调地热利用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热协会原常务理事庞忠和十分认同曹耀峰院士的观点,“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要解决北方冬季清洁供暖的问题。地热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有非常巧的巧合,我喜欢说‘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们国家雾霾的重灾区,看全国的雾霾分布图,这里是雾霾最严重的地方。恰恰就在这个地区,这是我们地热资源最丰富的。”   在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长、主席梁静看来,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得有地热的参与。“天地融合才能成就一项事业,打赢蓝天保卫战,那雾霾由谁治理?只有地热参与,可能才能打赢蓝天保卫战。”   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名誉会长,郑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民则从地热利用多种方式角度出发,肯定地热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性。   陈泽民是一个“空中飞人”,常年在世界各地对地热进行实地考察。在地热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他不仅吸收、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而且整合了国内地热产业的上下游资源,形成了分布式、模块化、系统化、集成化的发电模式。 陈泽民表示,我们响应党的号召,打赢蓝天保卫战,向雾霾宣战。我们要大力利用清洁能源,向雾霾宣战,综合利用能源。“地热是很好的清洁能源,利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具体来说,地热可应用于农业,塑料大棚可以利用地热种植反季节蔬菜,农业也可以借助温泉等地热形式,与旅游业、观光业、健康产业联合,进行产业升级;地热还可以作为清洁的采暖能源,助力蓝天保卫战;最后,地热发电大有可为,“利用地热解决雾霾问题是有效的途径”。 支持地热产业发展是最根本的问题 “谈地热,我的心里热乎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说道。作为一直以来热心于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专家学者,多吉曾作为人大代表向国务院提出地热发展的提案。他表示,支持地热产业发展是最根本的问题,地热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战役中要起应有的作用。展望未来,他认为,“随着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的成熟,现在大好的环境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地热像星星之火一样可以燎原,它在能源中有重要的作用。”   近两年,全国在地热利用方面,涌现出了两个很有名的模式:雄县模式、瑞丽模式。与会嘉宾、中石化地热研究院副院长梁海军向我们介绍了地热能开发和利用的“雄县模式”。 他说,雄县模式的关键在于做好了四个统一:统一规划,地热利用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统一管理,地热管理有点混乱,涉及部门多,而且不同的地区,往往不同部门的管理,带来管理的混乱,雄县模式有管理的创新,成立了地热办,把所有的管理由地热办统一协调,一个窗口,所有的章都在一个地方盖;统一标准,能源行业地热专业标准委员会也在中石化研究院,把雄县的地热标准也形成了指导以后的开发;统一开发,过去很多其它的企业零星的,通过统一开发,保证能源利用效率。 展望未来应将地热利用纳入国家战略 展望未来,曹耀峰院士表示,“地热的春天来了”,地热在未来规模会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行政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秘书长薛红星表示,“地热作为绿色能源,是最具资源性和原生性、竞争性、价值性的可持续能源”。薛红星从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角度,指出我们地热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以及传播体系必须构建中国方案、中国设计、中国模式。 最后,主持人杨建国用五个词概括了本场对话:呼吁,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和完善地热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将地热综合开发利用纳入国家战略;产业,地热综合开发利用,要善于使用产业力量和形态,以产业联盟等形式,集合上下游产业链,来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再结合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最终从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耐心,地热综合利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地方政府给相关企业发展的耐心,给市场成长以耐心,多支持,多接纳,多包容;创新,地热利用正在成为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的典型代表,但这些关键技术还需要持续进步,要有陈老在瑞丽和全球探索、学习的精神,来让地热产业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能力;风口,地热利用的风口已经来了,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需求下,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地热利用将迎来巨大的发展风口。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 点击量:3522

版权所有@2018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武汉献情报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 邮政编号:43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