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Information Network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共计 8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复 将集中落实、系统集成重大改革举措 2019-11-07

10月25日,国务院原则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并提出具体要求。 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方案》实施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集中落实、系统集成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根据批复,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政策,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程序报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方案》实施的协调和指导,在政策实施、体制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协调解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明确提出,要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积接近2300平方公里。其中,青浦676平方公里,吴江1092平方公里,嘉善506平方公里。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为66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包括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和姚庄。示范区将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本。坚持把一体化发展融入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一体化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为推动示范区建设,青浦、嘉善、吴江三地都已启动。今年6月,青浦区就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目标,从示范区四个新高地战略定位出发,梳理确定了128项、总投资1458亿元的重大项目。青浦还将于近期召开2019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项目启动大会。 10月18日,嘉善启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后的首次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本届洽谈会系列活动签约项目累计总投资达558亿元。 10月22日,吴江举办2019中国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创新发展一体化合作大会。活动期间,3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36亿元;35个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约290.3亿元,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 查看详细>>

来源: 点击量:585

2 长江经济带“清废行动2019”号角吹响 2019-05-14

4月25-26日,生态环境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2019年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吹响长江经济带11生(市)开展“清废行动2019”的“号角”。 “清废行动2019”的工作范围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所辖126个城市以及仙桃、天门、潜江等3个省直管县级市。工作内容是完成“摸底排查,形成清单;分批交办,核实确认;分类处置,确保整改;建立专家帮扶及长效机制”等重点任务,推进固体废物从乱堆乱放向分类、规范、科学处置转变,建立固体废物监管长效机制,保障长江生态环境安全。 “摸底排查,形成清单”是以卫星和无人机遥感影像解译为主,辅以“12369”环保举报和信访案件,形成疑似问题清单,结合各地自查问题,编号成库。 “分批交办,核实确认”是将疑似问题清单分阶段分批向问题所在地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交办,各地组织现场核实,确认固废类型和最终问题清单。 “分类处置,确保整改”是各地对照“清理、溯源、处罚、公开”要求,分批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及时分类处置,分批公开整改完成情况。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现场核查,对交办问题进一步核实,对问题点位整改情况进行强化监督,确保整改到位。 “建立专家帮扶及长效机制”是生态环境部将针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细致帮扶,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科学处理、精准处置,并督促地方人民政府落实责任,完善制度,提升处置能力,建立固废监管处置的长效机制。 查看详细>>

来源: 点击量:1037

3 湖北石首长江大桥合龙“长江经济带”再迎一座超级桥梁 2019-04-10

中工网讯(中工网记者刘静)4月9日,历经3年多的施工建设,由湖北交投投资、中国铁建大桥局参建的湖北石首长江大桥成功合龙,为年内大桥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定海神针”打进“九曲回肠”,挑战大桥设计施工难度 石首长江大桥全长12.2公里,为双塔斜拉桥,一跨820米飞跃长江天堑,大桥综合施工难度位居世界同类桥梁前列。 大桥施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大桥主塔在长江边扎下根。 长江之险,险在荆江。一直以来,荆江航道“九曲回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波云诡谲,大多发生在石首长江公路大桥桥址区——下荆江之首石首河段。 荆江石首段属于典型的蜿蜒型河道,江面宽阔,流速缓慢,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形成了200多米深的细沙层。为让大桥主塔桩基稳固扎进细沙层中,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经多方研讨和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比选,最终确定了119米长摩擦桩的设计方案。 据施工方中国铁建大桥局介绍,根据设计要求,主塔承台下方各需浇筑58根119米长的桩基。针对超厚粉细砂地层长大钻孔灌注桩钻孔施工易产生缩颈、塌孔、偏位等技术难题,项目团队从施工设备选型、泥浆配制、泥浆参数控制、钻机参数控制等环节入手,总结了成套施工工法,成功破解了地质和技术难题。 如今石首大桥234米的南塔与232米的北塔遥望相对,犹如两根定海神针,巍峨雄奇,傲然屹立于长江南北两端。 1100吨预制梁空中吊装误差不到2毫米 “大桥主桥北边跨混凝土箱梁施工是大桥建设的一个重要难点,过去,箱梁都是在空中平台上现场制作、现场拼装。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北边跨首次采取了地面预制、空中拼装的施工方法。北边跨需要使用36片梁,每片梁宽38.5米、长5至7米不等、高约4米,梁段最重近1100余吨,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从地面吊到高几十米的支架上,再进行拼装,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项目经理中国铁建大桥局李春江向记者介绍到。 据了解,首创的梁体地面预制、空中拼装的施工工艺对箱梁预制精度、预制品质要求极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铁建大桥局迅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研发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满足施工各项要求。首次研制、使用RPC(活性粉末混凝土)新材料,是普通混凝土材料抗折强度的3至4倍;首次在同类型桥梁中研发使用1100吨特种门式液压提升机;研发并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性能和实体的外观质量。 “石首长江大桥的桥面拼装工艺,有效改善了梁体的施工质量,减少了大桥后期维护成本,目前,我们已形成研发专利8项,将为团队今后参与建设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项目常务副经理刘春成说到。 石首人今后过江仅需5分钟 石首是湖北省唯一毗邻一江两岸却未通长江大桥的县市,长期以来,两岸人民往来只能靠轮渡过江,一旦遇到大雾、暴风雨等恶劣天气,轮渡就要停航,本地最大的渡口三义寺渡口每天排队过江的车辆约3000台,过江时间至少需要1个小时,且还存在安全风险。 “这座大桥承载着石首人民的百年梦想。”建设方湖北交投集团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大桥建成后,两岸人民乘车过江仅需5分钟,从武汉开车到石首耗时从近5个小时缩短至2个半小时左右。 石首长江大桥是湖高速公路网纵五线“枣阳—石首”的过江通道,起点顺接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江陵段,终点接江南高速公路,设计时速每小时100公里。未来,大桥将在在江汉平原腹地形成一条便捷沟通洞庭湖平原的大通道,它对石首、江汉平原乃至中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环保先行建设生态美丽长江大桥,守护天鹅洲自然保护区 在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北岸不远处,就是世界闻名的长江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和天鹅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对大桥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环保要求。“在江面上施工时,绝不让一片建筑垃圾掉在江中。”为此,中国铁建大桥局结合实际制定专项环保方案,并在长江岸边安放了应急救援船;为了处理好施工中产生的污水,施工方在长江两岸建了3个沉淀池,污水先引入到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到城市下水管道。目前,3个沉淀池污水处理能力达30吨。 此外,大桥建设方还联合相关监测机构在长江两岸设置了4个声环境监测点和3个水环境监测点,每个月进行定期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大桥从施工到现在,所有指标一切正常。 “施工进场时一片绿水青山,撤场时一片青山绿水,这是我们对建设生态美丽长江大桥的庄严承诺。”施工方项目书记张秀枫说道。 查看详细>>

来源:中工网 点击量:1970

4 崔鹏院士:做好长江上游灾害防治 2019-03-19

崔鹏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做好长江上游灾害防治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灾减灾“三个转变”给减灾科研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深入研究,从灾害预测、预报、预防到综合治理,再到社区灾害风险的管理,形成一整套的技术和方法,把减灾关口前移,更加注重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我们不仅要写成文章发表学术观点,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成果运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中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未来的灾害防治,我们要在以往岩土工程措施基础上重视生态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还要通过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群众的生活常识和自发行为。我们也希望进一步推动综合性防灾减灾,把灾害防治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在除害的同时兴利,让群众真正安居乐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采访整理) 查看详细>>

来源: 点击量:1825

版权所有@2018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武汉献情报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 邮政编号:43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