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网页快照
60年后,那声东方巨响,有了新的回响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 60年前 罗布泊上的一声巨响 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也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60年后 这声东方巨响 产生了新的回响: “我们要讲给身边的人听!” “我们要讲给全世界的人听!” “小荷”之声 声振寰宇 吸引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更让中国核声传向全世界 0 1 让中外青少年共同传播中国核声音 2024年春节假期刚过,上班的人们大多还沉浸在节日的余韵中,工作节奏还未完全调整过来,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工作人员却早已无暇回味年节的喜悦。此时距离第二届“小荷之声”开幕还剩2个来月的时间,作为活动主办方,海外营地选在哪里,让他们犯了愁。 “青少年既是学习者体验者,更是志愿者、传播者,青少年在学习核知识时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在宣讲时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借由他们的视角科普核知识,能更好地推动形成‘核在身边、核不可怕、核创未来’的认知印象。”立足这一理念,2023年,中核集团以“科学教育+科普体验+志愿服务”的新形式,举办了首届“小荷之声”青少年核科普志愿者体验营活动,实现了核知识裂变式传播,获得中国科协“2023年度最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成为国内核科普活动新典范。 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开展核科普工作,2024年一开年,中核集团就迅速启动了第二届活动的筹备工作。为加强核科普力度,为了核能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在首届活动的基础上,本届活动打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营地数量计划从去年的4个增加到10个,学员则从招募300余人扩增到近500人。 作为不断追求创新的核科普界新“顶流”,“小荷之声”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其实,最早在策划这个活动时,中核集团就一直希冀通过‘小荷之声’,让我们的核科普真正实现‘走出去’。”党群工作部表示,“我们不只想让国内的青少年,还想让国外的青少年一代,与核能的首次‘触电’是从‘小荷之声’开始,让他们在这里读懂核,进而在了解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接受甚至认同我们关于核的理念和精神,将来他们传递出的也必将是我们的核声音。这想想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党群工作部努力之下,初心寻到了化为现实的契机。中国铀业有限公司在纳米比亚斯瓦科普蒙德市运营着一家铀矿山,常年与当地人打交道,让中国铀业对他们的教育状况非常了解,“斯瓦科普蒙德市无论是社会哪个阶层的孩子,对核知识的了解途径都不多,能够参加“小荷之声”,对于当地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机会,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核科技信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这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铀业(纳米比亚)矿业综合部主任王长城说道。 在中国铀业看来,通过“小荷之声”,还可以让当地民众进一步了解世界500强企业——中核集团,促进纳米比亚和中国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中核集团与纳米比亚核能国际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跨越山河,“小荷之声”招募到首批海外青少年志愿者,其中包括11名纳米比亚当地孩子,也就此搭建起我国与纳米比亚之间的核能知识传播平台。 4月15日,十里春风中,由中核集团主办、战略规划总院(中国原子能出版社)承办的第二届“小荷之声”在京如约拉开帷幕。开幕式上,4位学员代表“荷声”嘹亮地喊出所有中外青少年核科普志愿者的共同心声:“我们要讲给身边的人听,我们要讲给全世界的人听!” 相信未来以纳米比亚为起点,“小荷之声”将辐射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让中外青少年共同传播中国核声音,将——不再是梦。活动的科普讲师们也将用多样化、国际化的表达,更好地讲述让国外青少年听得懂、喜欢听的核知识和我们的核故事。 0 2 用爱发光引领青少年迈入核能世界 4月下旬,一个周六的清晨,本该是休息的日子,“小荷之声”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团队人员却比平日上班还早起了许多。时针刚指向7点,他们已经分别从四面八方赶到了航天桥附近的一家酒店,有的甚至是从三十多公里外的通州赶过来的。今天,他们将在这里带领第二届“小荷之声”北京“筑梦强核营”学员,学习一整天的核科普知识。 4月20—21日,“小荷之声”十大营地之一的北京“筑梦强核营”率先开启了核科普知识学习环节,近百名学员分为小学班和中学班分别授课。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为学员们上课的讲师没了专家、院士这样的“title”,取而代之的是普普通通的核工业从业者的身份。 乍看之下似有敷衍之意,深入其中方能体会到活动主办方的用心良苦。 北京营地负责小学班授课的讲师是“小荷之声”活动主要策划人之一、出版社出版研究室主任李静晶。她曾在核辐射防护领域研究多年,学科知识扎实而丰富。与此同时,她还是北京八中、海淀实验小学的校外老师。 去年,国家能源局设立了“核科普进校园”项目,李静晶成为项目组成员,每周要进入校园担任老师的角色,给同学们上至少三次的核科普课。 回想近一年自己对教学课件的精心打磨、反复迭代,深入课堂的教学实践,与青少年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李静晶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她懂得了“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核科普老师”。 曾经,在课堂上提问时,遇到答非所问的同学,爱笑的她没了笑容,让孩子们明亮的眼神“瞬间暗了下去”,蓦然,她意识到,相比于答案的对错与否,让他们受到鼓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的热情,显得更为重要。 这也成为在第二届“小荷之声”活动开始前,李静晶培训其他九个营地的讲师时,一再传递和强调的观点。 “课堂上什么样的孩子都能碰到,有一些脑洞大的喜欢问一些刁钻的问题,有的则喜欢‘炫耀’自己知道的知识。”当再谈起孩子们奇怪的表达欲时,她满脸笑意,充满认同与鼓励。 “小荷之声”活动的另一名讲师裘勖同样也是“核科普进校园”项目组的讲师。与李静晶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的课堂上,“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为让硬核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相声式”的幽默语言是他精心打磨的一大特色,小故事和动画短片则承载了知识的输出方式。 “科普知识学习与校内学习相比,一是没有考试的检验,二是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讲师很难了解学生们究竟学懂了多少。所以我认为,讲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引路者的角色,引发孩子们对核能的兴趣,引导他们能在课外自发地去探索核能的世界,这比灌输多少知识更重要。”裘勖解释道。 当这些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引入“小荷之声”的教学环节,学员们明亮专注的眼神、争抢答题的踊跃、对于学习的所感所悟、送给讲师们的热烈掌声,成为了最好的证明。 其实,无论是鼓励学生的表达意愿,还是以兴趣做为学习的引导,这背后都是“小荷之声”核科普讲师们用心用情做好核科普的使命与担当。他们“用爱发光”牵引青少年迈入核能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小荷”之声汇聚、传递,直至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 03 他们的奇思妙想,也许就是核能的未来走向 “小荷之声”的青少年核科普志愿者之中,既有以前接触过核、对核有所了解的学员,更多的则是首次“触电”的学员,但无论是谁,都在两天密集的知识学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中,深深感受到核的神奇与魅力,与此同时,他们也与“核”碰撞出了最绚烂的火花。 · 左右滑动查看 中学班学员刘怡喆曾多次在中国核科技馆担任过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核工业历史,学习成绩优异的她还曾多次获得学校的“王淦昌奖学金”。课堂上,核科学家的故事再次让她感动不已,主动上台分享了她对核科学家精神的感悟:“邓稼先为了核事业隐姓埋名28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还有王淦昌、于敏等科学家,这些为中国核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我心怀感恩。” 来自北京第十八中学的杨静怡,这个有些腼腆但听课特别专注的女生也勇敢分享了她的感受:“我想对那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核科学家们说,谢谢你们,你们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我国曾有一段艰难的岁月,技术封锁、政策孤立,面对这些,你们没有退缩,披荆斩棘,终于使我国成为核科技强国。” 与情感细腻的女生有所不同,此次,“核的初体验”则彻底激发出了陈梓航、张允中等“科技男生”对核能的奇思妙想以及对核能未来的无限畅想。 第一天听完核电站发电原理,陈梓航兴奋地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回家路上,坐在车里就迫不及地与父亲讨论起了热力学四大定律、量子力学。这个从小“学霸般”存在的男生,出乎意料地谦逊,由于第一次接触核,相比于有的学员对核知识的“侃侃而谈”,他甚至为自己在这方面的“文盲”感到有些羞愧。 刚上初一的他,虽然还没有涉猎核物理的相关知识,但是一直在航天领域担任讲解员、立志探索航天边界的他,这次跨领域的学习,让他对核能同样生出了浓厚的兴趣,打算好好钻研一番,他说:“核电池应用于探索太阳系的霍尔推进器,以及航天材料助力核电站的防护安全提升等交叉领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也许未来会从事相关研究。” 北京八中的初二学生张允中同样让人“不明觉厉”,知识面宽广的他被同学们称为“大张老师”。了解了什么是核聚变之后,他严谨地“画”下了一幅用氘氚聚变设计一个离子发动机,驱动深空卫星的“原理图”,他表示“这样可以获得比冲比较高的引擎”。 · 左右滑动查看 “小荷之声”正把核科学的种子种到这些优秀的青少年志愿者心中,经过精心浇灌,假以时日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今日,他们尽情想象,明日,他们负责实现! 供稿|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感谢您的分享与点赞!
From:
系统抽取对象
机构     
(1)
(1)
(1)
活动     
(2)
地理     
(1)
人物     
(3)
系统抽取主题     
(1)  
(1)  
(1)  
(1)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