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蓝细菌领域动态监测平台平台!登录 | 注册  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帮助中心  RS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网页快照
出版论文写作经验点滴谈
对编辑而言,论文写作基本属于应用写作的范畴,即不能离开工作实际空谈,一定要与应用挂钩。本人始终认为,经常结合工作实际琢磨写论文的事,可以培养发现、探求问题的意识,提高对稿件中各类差错的敏感性,应该是编辑工作的一种至高境界。 也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不把个人的思考、总结和寻根究底的精神用文字体现出来并加以固化,就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因为工作毕竟有个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 有一个事例也许可以对此做以辅证: 曾获得南京市首席技师”称号的孙同根对做好本职工作的最大体会是写论文。他认为只有写论文,才能逼着自己在理论上消化、梳理和总结、提高。 而杨牧之先生则把编辑写论文的意义提到了理论高度: “经常写作,眼高手也高。” 笔者理解,“眼高”应该是辨识差错的能力强,“手高”就是驾驭稿件的本领大,这样就能“促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自己对写论文如上的认知多少有些务虚的意味,那就再看下务实的道理吧!——每年每到评职称报送申报材料季,总会有一些编辑同人对不能满足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而耿耿于怀,可见编辑写论文又具有“功利性”色彩。陈浩元先生所倡导的编辑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支红笔,一支黑笔:红笔用于改稿,黑笔用来写论文之说就绝对是忠告了。所以对编辑来说怎样写好论文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写论文的必要性是如上所说,接下来就是如何写的问题了。 既然是写,首先就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就要涉及语法、语言修辞、逻辑运用等,这就要求我们多掌握些语文知识,因为“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刘勰)。 另外,常听有人说,不是不想写,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没的可写。这样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说明论文写作的关键一点是必须有内容,即写论文必须先解决好素材的问题。素材哪里来? 笔者体会到素材来自日常的工作,来自遇到的问题,来自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但是如何才能把握住素材并使之文字化,怎样做才能更加有效呢? 本人比较倾向于几个“随”字,即随时、随意、随手和随心,这是因为我们日常有较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去完成,不可能有太多的整块儿时间用于写论文,因此只能体现在“随”字上了。 随 时: 没有时间和行文规范的限制,有感而发时就记录下来,就像林语堂鼓励女儿的那样:“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的东西不一定很系统,留在纸面上就行,待以后再有目的地进行归纳、整理。有想法就记,有词语就用,不要怕琐碎,总之它们都是我们要写的论文这道“菜”中的“原料”,终究都会派上用场的。 随 意: 不需考虑什么论点、论据、论证,把想说的话写清楚就行。如果还没想好它说明了什么,但却让你有所触动,不吐不快,不需要找出什么理论做依据,只管先记下来就可以了。 随 手: 往往突发的好想法和灵感稍纵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地捕捉并记录下来,若事后再去追忆很有可能就是徒劳的了,不得不引为憾事。身上随时带有笔和纸,有灵感时随手记录下来,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遗憾。日积月累,也许就会取得“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连自己也会感到惊奇的效果。 随 心: 一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不必拘泥于格式;二是笔要随脑,笔要随思,不因感悟少或小而弃之,也不因嫌记之麻烦而废之。要坚持有感即录,有感必录。 相信这四个“随”字对有写作需求或写作爱好者还是很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至少本人体会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写论文的经验之谈在此与编辑同人们做下交流—— 1.写论文与做人一样,切记不要做“孤家寡人”。不要闭门写作,要多看别人的大作,向人家学习,善于从中得到启迪,有所借鉴,以获得灵感。毛泽东同志说得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当然了,这只是大道理,那么具体怎样看、怎么学呢?个人理解,看人家分析、论述问题的思路,学人家如何运用语言,但这也只能是借鉴,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 另外,稿件中的一些文章、论述等也很可能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启示,让我们产生灵感,使得我们的文章“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这得需要我们做有心人了。可以说,笔者在这方面是特别受益的。 2.“无师自通”的情况不是很普遍,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就需要注意虚心向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人求教,请他们指点迷津。这样就会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缩短摸索期,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被师傅领进门后,恐怕就得“修行在个人”了。 3.要使用具有自己风格的朴素语言行文,让别人感到具有可读性,切忌使用官话、套话,也不要对他人的东西照抄不误,借鉴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把思维表达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当中,使行文具有自己的特色。 4.论文所述一定是自己对问题思考结果的照录,切忌是对别人成果的二次加工或者是大组合,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要紧的是个‘真’字”。 5.论文的标题不应大得无边,既使别人感到吓人又使自己难以把握,如“怎样做好编辑(校对)工作”这样的题目就很大、很笼统,很难写好。标题应该简洁扣题,能起到对内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行。 6.要明确撰文的目的,想要说明什么问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切忌列豆腐账、就事论事,要做深度思考,突出主题。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分析、论证,更要给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论文之根本。 7.在论文的筹写阶段,思维可以活跃发散,为的是找出可写的题目和内容。一旦题目确定之后,就要静下心来不逾矩,严控自己的思路,要对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咬定青山不放松”,思维要丝丝相扣,不可信马由缰地不时“环顾左右而言他”,而这一切都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那种上下文缺乏衔接、让人不知所云的发散式言语就是由思维一直比较散乱所致的。 这可以打个比方形容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挖好的水沟,所表述的语言是来水。很显然,来水应该被引入水沟中顺流,而不能任其不入沟地乱流。如有一篇论述编校人员文化素质的论文引言是这样写的: “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伴随着改革,有大批的青年编校人员充实到出版队伍中,不断改善出版队伍的年龄结构,完善出版队伍的知识结构。 在青年编校人员从事出版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很重要的素质,我认为它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知识广博和博中求专。” 可以读得出来,前段说了由于体制改革,完善了出版队伍的知识结构,然后却又毫无征兆地另起炉灶,说编校人员需要具备的文化素质要如何如何。至于为什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则没有交代,这就显得上下文脱节,没有连带关系。想说的话很多,但没能理清条理,因此也就显得缺乏逻辑性。如果注意到这些问题,可能这样写就好一些: “当前,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之而来的是对出版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更高要求,这就逼迫着出版人,尤其是青年人要自我努力以适应要求。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努力拓宽知识面。对编校者而言,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知识广博和博中求专。” 用不着分两段叙述,用意同样也交代清楚了。 8.语言运用要有逻辑性。所谓逻辑,就是正常思维的规律。我们写出的东西符合这个规律了,就能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是那么回事,简言之就是“前言要搭后语”,否则就不能让人信服。 9.积累素材很重要。不但要把平时学习所得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及时收集起来,更要随时把稿件中对自己有所启迪的内容或者是较典型的差错记下来,正可谓“正反”两方面的素材都有用。只有先“漫无边际”,之后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要想做出论文这道“菜”,必须先储备足够用的“原料”。 10.同学习要讲求效率、效果一样,写论文也要利用好自己的生物钟,随时抓住自己的兴奋点,不要错过思维的活跃阶段。不是说要写论文了,任何时候坐下来拿起笔都会“文思泉涌、出‘笔’成章”,这种情形不太可能出现。钱锺书先生就曾写道:“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11.初次脱稿的论文,只能算做“半成品”或“初级产品”,只有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才能成为“成品”。正可谓“几乎所有的优秀文章都源于糟糕的初稿”。 12.没必要有自卑感,要自信,把自己较满意的论文投出去争取发表,因为发表也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可以使自己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了就会自生动力,促使自己对文章精益求精,这是个写作水平再提高的有效途径,应该主动尝试。刚开始时可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而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成功的。 13.写论文着实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要想达到“文思泉涌”的效果,就要靠对问题的思维以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需要日常的训练。靠谁来训练呢?最现实的方法莫过于自我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在平时养成思维的习惯,从小的话题写起,无论是写总结、打报告,还是起草信函、各种材料等,都要认真对待,把它们都当作论文来写,绝不敷衍了事,更不能糊弄。只要注意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养成习惯,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4.同做其他事情的道理一样,写论文不能“三分钟热”,也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位尝到了经常写论文甜头的编辑同人的体会就是一直写,一直改。而且只要认真工作,坚持不断地写,编辑这行真的不缺论文可写。本人对此是感同身受的。 总之,写论文也是一个“熟练工种”,也有一个熟练过程,需要常思、常写、常练,并养成习惯。相信掌握了四个“随”字,就不愁没有素材,也就不会有“不知写什么”的感叹了;再掌握一些写作原则和写作技巧,离写作成功就更近了。 作者专辑 排版丨 张瑶 审校丨 杨莉 齐琳 运营丨 夏国强 韦彤 终审丨 赵玉山 更多专题问题 上【书生问答】小程序 查询分享 (页面如有迟缓,可多次点击刷新)
From:
系统抽取对象
地理     
(1)
人物     
(1)
(1)
(1)
系统抽取主题     
(1)  
(1)  
(1)  
(1)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