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国际能源网获悉,2024年4月12日,神宇通信科技股份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电缆去应力方法“,申请日期为2023年11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电缆去应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电缆表面每隔一段固定距离安装加热环,且加热环贴近电缆表面安装温度传感器;步骤二、温度传感器电线连接单片机,单片机收集温度传感器温度数据;步骤三、单片机通过网络通讯模块将温度传感器数据上传至局域网;步骤四、局域网收集该电缆固定距离内的表面温度数据,并统计温度数据;步骤五、由局域网发现电缆在收卷或安装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扭曲产生缠绕应力引起的温度波动;步骤六、局域网通过网络通讯模块启动加热环加热电缆改变分子结构消除应力。

    据悉,神宇通信科技股份公司于2003年在江苏省江阴市成立,注册资本17,819.2526万元,专业从事射频同轴电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上市企业,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射频同轴电缆行业的领先企业及电子线缆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主要产品为射频同轴电缆,包括细微射频同轴电缆,极细微射频同轴电缆,半柔、半刚射频同轴电缆,稳相微波射频同轴电缆,军标系列射频同轴电缆等多种系列产品。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航空航天、数据通信、基站通信及医疗系统。

    来源机构: 国际电力网 | 点击量:0
  • 摘要:

    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煤炭行业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做好煤炭增产保供稳价工作,扎实推进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全国煤炭供应总量再创新高,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更加坚实;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持续优化,东中西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保供、生产再创新高

    据《报告》统计,“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煤炭产能6亿吨/年左右。全国原煤产量分别于2021年、2022年跃上41亿吨、45亿吨台阶,2023年达到47.1亿吨,年均增长4.5%;原煤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2023年煤炭进口量达到4.74亿吨,比2020年增加1.7亿吨。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在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中,煤炭行业践行“国之大者”,全力以赴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以煤炭的“稳”和“增”为全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持续优化,东中西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十四五”以来,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由13.1亿吨增至16.0亿吨,占全国的比重增加0.5%;西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3.2亿吨增至28.5亿吨,占比增加1.2%;东部地区原煤产量下降3049万吨,占比下降1.4%;东北地区原煤产量下降978万吨,占比下降0.2%。2023年,原煤产量超亿吨的省(区)共有7个,比2020年減少1个,原煤产量41.8亿吨,占全国的88.7%。

    作为我国煤炭主要产地,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38.3亿吨,占全国的81.3%,比2020年增加7.78亿吨。陕西、内蒙古、山西原煤产量分别在7亿吨、12亿吨、13亿吨的台阶上再创新高;新疆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煤炭产量较2020年增长近2亿吨,“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已经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榆林、鄂尔多斯原煤产量分别突破6亿吨、8亿吨大关,两市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30.2%。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煤炭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深化,煤矿先进产能加快释放,煤炭输送通道体系日益完备,全国煤炭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报告》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核定产能13.3亿吨/年,比2020年增加29处、产能5.1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3.1亿吨/年。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1%以下。

    全国建成安全高效煤矿1146处,百万吨采煤队683个。安全高效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平均产能273万吨/年,月平均综合单产16.56万吨,原煤工效16.77吨/工,主要生产指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百万吨死亡率0.00069,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一井一面、连续运输、机电一体、采掘合一、绿色智能等为主要特点的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模式在不同省区全面铺开。

    大型煤炭企业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新突破,世界一流煤炭企业建设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扩容提质取得新进展。17家企业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原煤产量合计约为26.9亿吨,占全国的57.1%;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原煤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5.4%。7家煤炭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绿色工厂30多家。

    新兴技术全面推进

    去年,煤炭行业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生态文明等一体化统筹推进。《报告》显示,去年矿山领域商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用卡车、120吨级充电重卡投入运行。

    “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了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个增加到1600个左右;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态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在5G应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走在工业行业第一方阵;以共享中心为代表的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系统普遍推广应用;以煤炭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为主业的主板上市公司增至13家。数字煤炭建设助推更多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新赛道。

    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一大批企业持续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储能、工业软件、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钠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尼龙新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多项创新成果填补技术空白、实现进口替代。年产2000吨电子级碳化硅粉体项目进入试生产。一大批新产业、新项目落地见效,培育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动传统煤炭企业由单纯以煤为主向煤炭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

    来源机构: 国际煤炭网 | 点击量:0
  • 摘要:

    作为研判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税务部门与电力部门联合编制的“税电指数”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浙江、山东、江西、四川等地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税电指数”持续走高,且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增速更快,显现地方经济企稳向好、新动能加快壮大的态势。

    “税电指数”是将企业税收销售发票数据和用电数据结合起来,经过模型测算得出的指标。税电指数大于100表明经济活跃,数值越大活跃程度越高。

    “这是一个能够反映经济活跃度的综合指标。发票的数据反映企业当前销售情况,同时,有些货物完成生产之后并未实现销售,所以又通过用电量反映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情况。销售了,形成开票数据;用电了,形成生产数据。两个数据放在一起,更能反映当前是否正常生产经营。”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表示。

    数据显示,浙江省今年一季度税电指数为109.0,较2023年全年提升2.3个百分点,自2023年3月以来,持续处于景气区间;江西省今年一季度税电景气指数为106.4,较前两个月提高1.1个基准点;四川省今年一季度税电指数为106.1,高于荣枯线6.1个点。山东省一季度全省税电总量指数为107.1,较2023年全年提高0.5个点,自2023年2月份起连续14个月位于荣枯线100以上。

    从细分“税电指数”看,多地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强,这说明新动能加速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今年一季度,江西省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9%、6.6%,合计拉动全行业增长3个百分点;浙江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高技术制造业税电指数分别达到112.5和109.1,较2023年全年提升1.9和6.1个百分点。

    一季度,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7%,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1.1%,特别是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下,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的开票销售收入增长迅速,同比分别增长44.2%和58%。同时,从全省工业开票销售收入来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同比增长29.6%,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同比增长49.7%,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38.4%。

    在潍坊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厂区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潍柴、美国康明斯等企业需要的新能源动力配件。“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我们将继续瞄准‘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争取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公司财务负责人孙经书表示。

    新兴产业加速壮大的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恢复向好,纺织、金属制品制造业税电指数分别达到110.7和110.8,环比分别提升3.1和6.3个百分点。

    绍兴柯桥佳誉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印染车间里,不见染料鲜见人,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粗细不一的输送管道和自动化设备。各种引进的专业检测仪器可以对布料实时检测并随时调整,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企业发展助力不少。”公司总经理曹伟江说:“今年一季度,佳誉纺织销售收入达到353.9万元。”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

    本次发布的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分为三种口径,包括2021年全国、区域及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2021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和2021年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据介绍,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是核算电力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基础参数。本次发布的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可供不同主体核算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参考使用,是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中“统筹推进排放因子测算”要求的重要举措,为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将建立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态化发布机制。根据基础数据更新情况,拟于2024年尽早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备用、黑启动、惯量响应等多种功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装机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新型储能仍面临利用率较低的问题。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提出更大需求,新型储能大规模建设和调用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能源局制定印发《通知》,旨在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推动新型储能高效调度运用,促进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管理措施方面,规范并网接入,要求电网企业及电力调度机构制定新型储能并网细则及并网工作指引等,明确并网流程、相关标准及涉网试验要求;优化调度方式,要求电力调度机构科学确定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方式,并支持联合调用模式,明确了各类新型储能调用原则;加强运行管理,各地在制定电力市场规则或《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电力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时,应明确、细化新型储能的考核实施细则。

    技术要求方面,一是规范接入技术要求,新型储能接入系统应符合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完成相应性能试验及涉网试验,新型储能设备应满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有关要求。二是明确调用技术要求,提出新型储能应配备功率控制系统或协调控制系统,所有调管范围内的新型储能应具备按照调度指令进行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自动调节的能力。三是鼓励存量电站改造,存量新型储能通过技术改造并具备接受调度指令能力后,电力调度机构应及时开展新型储能并网及调度工作。四是推动调控技术创新,结合新型储能多场景和市场化运行需求,开展各类新型储能智慧调控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研发应用。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加强项目管理,做好并网服务,明确电网企业及电力调度机构提供并网服务的职责,要求优化接入电网流程,公平无歧视提供电网接入服务。以市场化方式促进调用,提倡优先以市场化方式调度新型储能电站,各地应根据新型储能特点丰富其商业模式,促进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在光伏产业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天合光能以前瞻的战略布局和卓越的210+N一体化制造技术,再次引领行业迈向新的高峰。从拉晶到切片,从电池到组件,天合光能构建了一个全球化、全链条、全覆盖的210+N超级“星”工厂体系,将光伏行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700W+时代。

    随着210+N超级工厂体系的建立,产品效率和功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也将得到优化,为N型组件的稳定交付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体系不仅将推动规模化产业价值的释放,更将引领N型技术在光伏领域的广泛应用。

    天合光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自首创性提出正背接触的“i-TOPCon”双面电池结构及其工艺流程以来,便不断刷新行业纪录。去年8月,天合光能更是率先实现了N型700W组件量产,为光伏行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2020年引领行业迈入PV6.0时代后,天合光能再度成为行业的领路人,引领整个行业正式步入PV 7.0时代,开启新一轮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

    从领先的N型i-TOPCon技术到全面升级的场景化至尊N型产品组合,从N型一体化布局到210+N产业生态,天合光能将通过全球的210+N 超级“星”工厂持续引领光伏N时代,揭开700W+时代大幕。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记者4月11日获悉,由国网青海电科院牵头承担的国网青海电力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高海拔±800千伏(±11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近日通过验收。该项目是世界高海拔地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关键技术研究的一大突破,对世界其他高海拔地区直流特高压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项目成果将直接应用于国内高海拔直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高效服务于清洁能源外送及输送通道结构优化。 据了解,伴随国家沙戈荒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哈密—重庆、宁夏—湖南等新建特高压清洁能源外送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多条途经和始于青海省的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已部署规划,特高压已成为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网青海电科院项目负责人王生富介绍,高海拔地区气候环境复杂、空气稀薄,间隙放电电压会随着海拔升高逐渐降低,给特高压工程建设和运检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一方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间隙绝缘强度呈现的过饱和特性和大分散性等特点更加突出,如果将低海拔地区的端部金具简单放大,将无法满足空气净距取值要求。这就需要准确计算间隙尺寸的增大比例以保证安全和经济性。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尚无高海拔地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长期运行经验,带电作业技术积累不足,更没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投运经验。 在没有相应科研成果、设计规范、可借鉴工程和设计经验的情况下,为保证高海拔地区±800千伏和±1100千伏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由国网青海电科院牵头、联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设备管理部历时3年,开展了“高海拔±800千伏(±11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王生富介绍,该项目成果能够解决高海拔地区±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的关键尺寸问题,以及±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关键金具的电晕损耗问题,节省了换流站整体建设成本,提升了换流站运行的经济性。此外,项目还解决了±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检修期间带电检修作业时的安全裕度问题,提升了线路运行可靠性。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电池‘没劲儿’了。”湖北武汉一家出行服务平台的车队负责人梁永不时会听到司机这样抱怨。

    车队这批新能源汽车只开了五六年,怎么会“没劲儿”?梁永解释,网约车使用强度大,电池容量衰减快。

    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时,我国已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领跑者,市场规模连续8年全球领先,建成了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庞大基数下,废旧动力电池该如何处理?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在湖北武汉、荆门,记者追踪一批动力电池,调查其循环利用的过程。

    回收——

    新产业催生新增长点,回收渠道加速布局

    了解到梁永所在车队的情况,汽车公司售后服务人员联系上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回收员。

    第二天,回收员上门,用绝缘膜把拆下的动力电池层层包裹起来,做好标记,装车运往格林美武汉园区。

    记者随货车来到园区,只见搬运叉车稳稳行驶,将电池送入车间,在自动化设备中完成电池容量快速检测。“容量较高的,会留在武汉再利用;衰减严重的,将被送往荆门园区处理。”格林美绿色产业(武汉)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别传玉介绍。

    格林美公司回收处理的动力电池,约占全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的1/10。这家企业曾以回收报废汽车作为主营业务之一,在全国有多个服务网点,与不少车企建立了稳定合作渠道,进入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可谓顺势而为。近两年,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陆续到达回收年限,该企业率先“吃”到红利。

    进入新领域,形成增长点,并非易事。“回收渠道稳定与否,影响回收企业的成本,决定企业后续再利用环节的业务规模,这是第三方回收处理机构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回收利用分会理事长张宇平介绍。

    实际上,可供回收的不仅包括退役动力电池,还有电池生产过程中未被加工成电芯的废料。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废料回收市场规模同样不小。

    在距离格林美荆门园区不远的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电池厂,一批批全新的锂电池产品正有序下线。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制造头部企业之一。亿纬动力电池厂正是由该企业投资建设,如今已发展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近百家企业集聚形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

    格林美荆门园区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中心负责人黄冬波说,公司与亿纬锂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向回收亿纬动力的废料,将其处理成原材料后再返还给电池厂。这种回收模式被称作“废料换原料”。

    目前,格林美与国内外750多家整车厂和电池厂等产业链企业建立了定向回收合作关系,布局了包括武汉园区、荆门园区在内的5个大型废旧动力电池处理中心和100多个回收服务网点。

    格林美的网点,构成一张巨大网络的一部分——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我国已建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万多个。去年,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22.5万吨。

    利用——

    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两条腿”走路

    回收只是第一步。退役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之路才刚刚开始。

    在格林美武汉园区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工厂,检测容量较高的电池被送上工作台。机械手臂挥舞摆动,将电池包拆解为模组、电芯,再由自动搬运小车运送至加工生产线。工作人员说,这批电芯将被重新组合,制作成家用储能柜。

    “什么是梯次利用?”记者询问。工厂的工作人员解释,如同生活当中常见的场景——电动玩具上用不了的电池,放在遥控器里继续用——部分退役动力电池虽不能满足汽车动力的要求,但经过拆解、重组后,可应用于低速电动车、通信基站、储能柜和太阳能路灯等。

    而电量严重衰减的电池,也将继续发挥价值。格林美荆门园区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工厂里,这些电池经过放电、破碎、分选、浸出、溶剂萃取等步骤,提取出金属锂,制备成生产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白色的碳酸锂粉末。

    再生利用,就是通过提取电池废料或退役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材料,重新用于电池生产。在商业模式上,再生利用更为成熟。以金属锂为例,提取回收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吨废旧动力电池的再生价值可直接提高数千元。

    从延长退役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角度看,梯次利用发挥的价值更高。在格林美武汉园区停车场附近,记者看到几个工商业一体式储能柜。“一组储能柜约由几十个循环利用的动力电池包组成,一般可连续使用8至10年。”别传玉说。

    梯次利用的商业化并不容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受不同驾驶习惯和充电方式的影响,动力电池退役后,电池包内每个电芯的剩余容量不一致,加之梯次利用应用场景较为分散,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开发设计、使用和维护成本。

    此外,无损自动化拆解电池是一大难题。目前市场上有5000多种动力电池包,外形有方形、圆柱形、软包等,内部结构和生产标准也各不相同,为柔性精细拆解带来挑战。

    这个难题对电池生产商而言,相对更好解决。“我们最了解自家电池,拆解起来轻车熟路。”亿纬锂能项目经理杨启钊说,亿纬锂能正在荆门建设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工厂,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将实现关键工序流程智能化。

    研发——

    补短板解难点,产学研合作潜力足

    围绕梯次和再生两种循环利用路线,全行业正加速技术攻关。

    走进位于武汉的东风鸿泰循环经济产业园生产车间,搭载梯次利用电池的电动叉车来回穿梭。“我们研发的这款梯次利用电池比传统铅酸电池重量轻、动力强、续航长,一次充电可使用8小时。”工作人员说。

    根据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车企应承担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除与第三方回收处理机构合作外,一些车企开始布局自有电池回收产业。

    “我们研发了电池溯源管理系统,每块电芯来自东风生产的哪台车、装入哪块梯次利用电池,都能查到。”东风汽车旗下子公司东风鸿泰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第三方回收处理机构相比,车企对电池状态等信息的掌握更精准,“随着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来源增加后,梯次利用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记者了解到,再生利用目前仍是多数企业的业务重点。然而,再生利用回收金属时,能耗较高,还易产生废气和危险废弃物。

    环保成为回收企业布局生产线的主要考虑因素。例如,荆门是湖北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格林美荆门园区就位于当地的循环产业园。

    在技术工艺方面,如何降低污染风险?在武汉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上,记者看到,附着在电芯极片上的磷酸铁锂粉末被机器震荡剥离下来。“我们研发出动力电池全流程物理法回收技术,不使用水、酸碱溶液或其他溶剂,几乎不产生废液和废气。”公司董事长曹元成介绍。

    在提升资源整体回收率方面,再生利用还有进步空间。“市面上电池正极材料,比如镍、钴金属的回收率可以超过95%,但以石墨为代表的部分负极材料,还没有充分实现高价值再利用。”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线总经理欧阳红勇说,为此,公司成立新材料研究所,与地方高校联合进行科研攻关。

    几个月前,校企共建的退役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立。“实验室将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动力电池的回收以及梯次、再生技术的高值化应用为主题进行突破性研究。”实验室副主任、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张一敏说。

    趋势——

    扶持引导力度加大,提升行业规范化程度

    记者在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搜索发现,近1年内注册成立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达4.1万余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据相当比例。

    不过,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的信息,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仅5批100多家。

    张宇平介绍,一些资质不全的小作坊企业擅自回收拆解旧电池,并进行粗加工牟利,这些“三无”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面临中间环节多、溯源管理难等问题。

    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明确了各类经营主体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地方政府则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包”,鼓励合规企业更新技术、壮大产能。

    “要让符合规范的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攻关和购置环保设备,而不是和小作坊打价格战。”荆门市经信局副局长彭勇说。

    企业在荆门当地新增相关高新技术发明专利并落地实施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动力电池,给予补贴50元;新建规模较大的项目自开工之日起2年内建成投产的,按照生产性设备购置发票金额的8%予以补助……去年11月,荆门发布支持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地方措施,从试点示范创建、技术创新、项目建设、金融财税等多方面扶持产业发展。

    政策引导正在起效。在美华新材料(湖北)有限公司工厂,两条管道空中飞架,与隔壁的格林美荆门园区实现直接连通。项目负责人介绍,工厂计划年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7万吨,提取出电池原材料,再输送回格林美园区,用来制造电池级高纯晶体材料,实现电池回收和生产流程的全闭环。

    “我们将引进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构建‘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原料再生—电池再造—新能源汽车再装配’的动力电池全周期产业链,推动锂电池产业成为荆门首个2000亿元级产业。”彭勇说,相关企业全部达产后,荆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能将达23.8万吨/年。

    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数量更为庞大的动力电池,将走上循环利用之旅。

    本期统筹:吕莉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6日 02 版)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在刚过去的周末,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4,下称“北京储能展”)落下帷幕,此次展会举办期间(4月10日到13日)吸引了20万以上人次参与,展区面积等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

    从行业发展来看,一边是新老力量不断创新技术,另一边是集采价格激烈竞争,本届储能展再次演绎了储能行业的“冰火两重天”。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相较去年,今年的展会已经回归到产品层面的冷静发力。

    然而,频频下跌的集采报价依旧是厂商的一块“心病”。“去年初市场价格大概在每瓦时1.2元,但是最近一轮集采已经跌到了0.6元,相当接近成本线。”一位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高管对第一财经预测,“(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我们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许多储能厂商而言,当前在激烈的竞价旋涡中纠缠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这背后存在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成熟、产品同质化等多重因素。但是如果把视线投向更长远的未来,回归理性、创新驱动的声音仍是主流。

    今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对于储能的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健全电力市场机制、完善产品标准等配套支持措施已经“在路上”了。

    “叠片”席卷储能,下一代颠覆性技术?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并且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增投运近四倍之多。

    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应用市场,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占比接近50%,与欧洲、美国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8%。也是在这一年,以锂电池为主力的新型储能,向着更大容量、更高密度和更长寿命的方向快速迭代,构网型储能、液冷等新技术迅速普及。

    本届北京储能展作为今年开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新能源展会,多家储能厂商选择在此期间“官宣”新品。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大电芯、大容量几乎成为各家参展企业新品的首要特征。

    为了便利运输和统一尺寸,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型储能系统选择以标准20尺集装箱为单位。去年的北京储能展上,有不少厂商打出了上述尺寸下容量达5兆瓦时级的概念,并在下半年陆续批量交付。但在今年,新品的容量已经远超这个数字。

    远景科技集团在展会上发布EnPower智慧储能系统产品称,采用了自研350Ah储能专用电芯,标准20尺集装箱容量达到5.6兆瓦时。宁德时代也在发布储能系统天恒产品时称,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该产品实现6.25兆瓦时级的高能量,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整站占地面积减少20%,同时其还是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

    类似体积下的容量升级,与电芯的迭代紧密相关。去年储能市场主流从280Ah升级到了314Ah的电芯产品,一度被认为已经触及了天花板。但在今年,500Ah+甚至1000Ah+的电芯产品也时有出现。例如,南都电源在展会上首发了690Ah储能电池,蜂巢能源发布了730Ah大容量储能短刀电芯,海辰储能此前则在其生态日活动上率先发布了1130Ah的长时储能超大电芯。

    和风机产品越做越大一样,储能的容量升级的逻辑也在于降低经济成本,而非单纯的技术逻辑。南都电源总工程师相佳媛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在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用户最终考虑的是投入与回报。大容量、高密度的电芯,让项目的占地面积更小,能够有效减少土建等方面的固定成本,并表现出更有潜力的投资回报率。

    而叠片工艺,似乎成为储能电芯突破300Ah级上限的一把“万能钥匙”。

    尽管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积累的技术优势,目前,叠片工艺以结构稳定、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成为后起之秀,但是进入到“贴身肉搏”竞争的储能领域,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一位新品采取卷绕工艺的厂商销售就在友商更换工艺时质疑称,“我们也不是没想过这条路线,但叠片不光是投资大,更主要的是工艺难控制、生产效率低。至于谁能胜出,就交给市场吧”。

    蜂巢能源储能总经理邢舟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卷绕和叠片工艺的原材料成本一致,制费持平甚至更低,主要区别体现在良品率上。“我们叠片现在最低的制费能够做到低于主流卷绕电芯水平,314Ah卷绕电芯的制费大约在6分钱,当两种产品的规模拉平以后,制费的成本基本能够持平甚至更低。但是,现在叠片工艺的良品率的确比卷绕要低一些,随着设备、人工等要素不断磨合,我们有信心把它提上去。同时,当叠片电芯的容量越做越大,单位的差额也会越来越小。对于调度次数多、安全要求高、项目土地少的用户来说,即使叠片工艺每瓦时贵出几厘钱到一毛多钱,也会有人更青睐。”

    随着电芯容量越做越大,已经有人从中嗅到了商机。欧科储能温控总经理樊小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过去的3.3兆瓦时级的20尺集装箱,经历3.7MWh,然后4.4MWh,再到现在的5兆瓦时甚至6兆瓦时级的容量跳跃,让温控环节的厂商也面临跟不上就落后的洗牌局面。“下游的集成厂商考虑的主要是三点:一是大小,即温控的结构设计是否能够匹配更新的容量尺寸。二是能量,即系统设计下能贡献的制冷量。三是价格,谁低谁更有优势。”

    以欧科为例,由于进军储能行业时间相对较晚,因此规模效应下的价格优势难以短期内追上。“比如说40千瓦的大储液冷产品,过去有的头部厂商卖到十几万元,后来降到六万元,现在有的直接亏本卖到两万八。对于很多做温控的厂商来说,光是原材料加人工成本就要超三万,完全无法抵抗。”但是不断迭代的电芯容量,让樊小虎从前两者中找到了突破点,欧科在今年初率先推出了适配5兆瓦时储能电池及PCS液冷一体化集成的温控产品,可完全满足当前市场5MWh,甚至6MWh储能系统的冷却应用场景。

    即便面对“无空调”“高温电池”等创新概念频出的新型储能市场,多家温控厂商也表现出了并不畏惧的态度。“散热是不可回避的一项刚需,就算把锂电池适宜的温度区间提得再高,热量也不可能无限量地堆积,只是换种形式、换个强度发散出去。”樊小虎说。

    政策利好频出,释放储能“交易”潜力

    储能产品不断提质升级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发力。

    一位龙头储能集成厂商高管告诉记者,数年前,自己不仅看好储能这个制造业,同时还配合公司投资了一些储能电站。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行业标准缺失等影响,项目盈利水平普遍极低,甚至长期亏损。再加上调度部门青睐规模大的抽水蓄能,“嫌弃”其他新型储能规模小、“不愿调”,导致存在“备而不建、建而不用”问题,曾斥巨资投建的产能面临闲置状态。但在近一两年,这种状况有了好转。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了接受电力系统调度的新型储能范围,并就加强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管理、技术要求及协调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对于新型储能行业来说,有了并网和调度的保障,才会有后续稳定的收益预期。有了稳定的收益预期,才会对产品的性能提出要求,才有助于倒逼产业实现升级,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永利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

    与此同时,地方上也频频发力完善储能市场机制。

    今年3月,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我省电力保供政策性保障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开展容量租赁的联系方式》,文件表示,目前全省有41个已纳规的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自愿承诺确保在2024年7月15日前建成并网。此外,还发布了专项通知,解决项目建设困难、理顺并网流程问题,并在补贴和利用小时数上对上述项目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行业机构测算,对于独立储能电站提供调峰服务来说,上述条款为储能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以2小时系统为例,320小时放电调用意味着满充放调用160次,如果按85%的循环效率、90%的充放电深度计算,则1kWh系统,2024年全年充放电可获得收益119元。如按照2小时系统EPC平均报价1.496元/Wh造价考虑,叠加储能电站容量租赁费用,则在顶峰调峰+容量租赁的双重收益下,江苏省的独立储能电站静态回收期约为6.48年。

    “目前,国内的电力现货市场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很多地方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CEO田庆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当下仍在摸索,但是未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那就是电力体制改革会继续深入。越开放的电力市场,储能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玛莎拉蒂可以使足了劲儿开,这个‘道路’就是‘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

    储能的本质价值在于交易,而更开放、更完善的交易市场已经缓缓拉开帷幕。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认为,2024年预计将有更多省市出台类似山东、山西鼓励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的政策,独立储能将以“报量报价”等更灵活的方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储能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拓宽。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A股公司昂贵的“壳”价值使得大量寻租动机和行为在资本市场滋生,也导致我国企业主动退市的倾向不强。新“国九条”通过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并推动其聚焦“提高质量、提升投资价值”主线,以及加大对重组上市的监管力度、提高现场检查覆盖面,打击“假重组实炒壳”行为两方面削减“壳”价值,推动市场筛选优质的上市公司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同时,提出“进一步削减‘壳资源价值’”,即,一方面支持企业吸收合并,另一方面加强重组监管,大力降低“壳”资源价值。受访专家认为,褪去“壳”价值后的上市公司将迎来退市常态化,从而推动市场筛选优质的上市公司。

    大力削减“壳”价值

    退市机制不健全、常态化退市生态不完善是导致资本市场供需失衡的重要因素。过去十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仅为同期上市企业数量的6%左右。2020年退市改革以来,截至去年底,A股年化退市率提升至1%,且以强制退市为主,主动退市比例不足三成。

    相比之下,境外企业主动退市的倾向更强,其中美股自愿退市企业占比近八成。对于差异产生的原因,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王以认为,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壳”价值仍存,企业保“壳”意愿更强。

    此前,A股公司昂贵的“壳”价值使得大量寻租动机和行为在资本市场滋生。而新“国九条”及《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将从两方面削减“壳”价值:一方面,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并推动其聚焦“提高质量、提升投资价值”主线,引导公司主动退市;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组上市的监管力度,提高现场检查覆盖面,打击“假重组实炒壳”行为。

    国浩金融证券合规业务委员会主任黄江东表示,在大力削减“壳”资源价值方面,新“国九条”及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要求,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强化主业相关性,严把注入资产质量关,防止低效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严格落实“借壳等同IPO”要求,严格监管风险警示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于不具有重整价值的公司,坚决出清。

    “值得一提的是,退市制度新规还特别强调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通过压实控股股东、实控人职责,完善维权形式等来更好落实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将投资者保护贯穿到市场运行的全链条、全环节中。”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说。

    政策支持推动并购回暖

    近年来,美国退市企业中有近一半是以并购形式实现主动退出。在本轮政策强调IPO严监管以及“畅通多元退市渠道”的背景下,并购重组对于优质资产入市及一级市场投资者退出意义重大。

    关于并购重组,新“国九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沪深交易所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修订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提出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

    华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姚佩认为,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有望推动近年来不断冷却的并购重组市场重新回暖。从市场本身来看,近十年的并购重组完成案例逐年下行,重组市场不断降温。与此同时,市场整体估值也在不断消化,最新十年PE分位<10%的上市公司占比达46%,相比2014年的23%,低估值使得并购重组本身的投资价值也在上升。

    姚佩表示,央企有望受益于重组快速审核,主要原因在于央企本身经营实力较强,现金储备丰厚,同时在所在产业链中对上下游的话语权一般较大,企业自身具备足够的资本实力,以及具备通过并购整合产业链公司以提升效率及竞争力的诉求。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