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指出,到2024年底,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完成60%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摸清重点用能单位及其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滚动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

    以下为原文

    发改办环资〔2024〕3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西省能源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2021〕33号)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发〔2024〕7号)有关要求,落实节能法规政策标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支撑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到2024年底,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完成60%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摸清重点用能单位及其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滚动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

    到2025年底,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全覆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完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 更新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重点用能单位名单。梳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绿电绿证交易、主要产品及生产线、主要用能设备、能源管理措施、节能改造计划、能源管理人员等信息,按照统一编码规则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指导重点用能单位按规定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并聘任能源管理人员,提升节能降碳管理水平。

    (二)摸排重点领域和行业能效水平。 对标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等标准及政策要求,摸排本地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查找能源利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三)摸排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对标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摸排重点用能单位在运锅炉、电机、变压器、风机、泵、空压机、换热器等主要用能设备运行管理情况和能效水平,梳理高效节能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潜力。

    (四)形成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 根据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结合重点领域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摸排情况,建立并滚动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清单,形成改造计划、明确改造时限。

    三、实施方式

    (一)严格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按照《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8年第15号)等有关规定,督促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及时编制并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并逐级报送审查结果。


    (二)依法依规实施节能监察执法。 按照《节能监察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6年第33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23年第2号)等有关规定,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节能监察、行政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执法、特种设备监察等手段,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执行节能法规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监察。

    (三)因地制宜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诊断服务。 各地区要积极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节能服务企业等专业化力量,支持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筹既有资金渠道,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的支持力度。

    (四)强化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运行。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运行,提高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强化对能效诊断的支撑保障。发挥电网企业电力数据优势,积极开展以电力数据为基础的能耗监测分析,拓宽用能数据来源,丰富能效诊断方式。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协调指导和跟踪调度。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细化工作举措,加大落实力度,有序组织实施,加强与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能源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节能服务企业等各方力量,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落实落地。

    (二)明确工作时限。 2024年8月底前,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并完成相应单位及其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摸排。2024年12月底前,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并完成相应单位及其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摸排。各地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按年度实行动态更新。

    (三)加强结果应用。 各地区结合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情况,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按季度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相关项目同步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进行储备。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方向)原则上仅支持纳入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的项目,优先支持建立节能管理档案的项目。

    (四)严格监督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季度调度分析各地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节能监察、能效诊断、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等工作情况,将有关结果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五)强化宣传推广。 各地区要定期开展节能降碳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积极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供需对接,帮助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节能降碳管理水平。对于能效诊断和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先进做法,通过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附件:

    1.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

    2.重点领域和行业能效水平清单

    3.重点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清单

    4.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

    5.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编码规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24年4月30日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5月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可持续资源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不改变氢气产生速度的情况下,将反应所需的铱减少了95%。这一突破或有助提高生产“绿氢”的能力。



    生产“绿氢”需要一种极其稀有的金属——铱,但铱资源稀缺是个大问题。



    研究团队试图绕过这一“瓶颈”。他们希望找到能长时间高速率生产“绿氢”的方法。此次他们成功地使用一种锰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将“绿氢”生产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该研究是通过将锰和铱相结合来实现的。研究人员将单个铱原子散布在氧化锰上,避免它们彼此接触。此时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的氢气生成速度与单独使用铱时相同,但铱的用量减少了95%。



    研究发现,使用新催化剂,可以82%的效率连续生产超过3000小时的氢气而不会出现性能下降。氧化锰和铱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功的关键,因为这种相互作用导致铱处于罕见的、高活性的+6氧化态。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科技日报合肥5月10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10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朱满洲/康熙团队在金属团簇荧光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化学领域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并被选作杂志封面。

    据悉,油相荧光团簇的“油到水”相转移过程常常伴随着荧光淬灭,但其淬灭机理至今模糊不清,这限制了油相团簇的亲水性应用。

    事实上,相对于亲水性团簇,疏水性团簇具有更精确可控的分子结构以及更加清晰的荧光机制,其光学性能的调控更加容易。因此,将原子精确的油相团簇进行“油到水”相转移,且在此过程中保持团簇的优异性能,是推动团簇材料进行生物、检测等水相应用的重要手段。

    对此,研究人员深入研究表面羧基功能化的银离子团簇的原子精确结构和光学性质,阐明了相态转换过程中荧光猝灭机理,并成功构筑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两亲性荧光团簇。研究人员首先通过配体工程对银离子团簇表面进行全羧基修饰,发现团簇全羧基功能化引发荧光强度的显著提升,晶体结构表明荧光提升的提升来源于团簇表面结构的增强耦合。全羧基疏水性银离子团簇在“油到水”相转移时触发荧光淬灭,多种手段证明团簇去质子化引起分子内解耦过程,继而引发团簇表面结构疏散化以及辐射跃迁的淬灭。为解决此荧光淬灭问题,他们利用主客体化学方法引入水溶性谷胱甘肽诱导团簇聚集,并通过超分子再耦合对团簇分子内运动和分子间旋转进行限制,增强了团簇的辐射跃迁,实现了团簇的光学恢复与增强。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成果为原子精确金属团簇的结构—光学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有望为针对亲水性应用的高荧光团簇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帮助。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0.6万辆和235.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和9.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万辆和8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9%和33.5%。

    一、4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3%

    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0.6万辆和235.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和9.3%。

    1—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01.2万辆和90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9%和10.2%。

    (一)4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0.5%

    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4.8万辆和200.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0.5%。

    1—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765.8万辆和76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6%和10.6%。

    (二)4月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8%

    4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5.8万辆和3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0.8%和2.8%。

    1—4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5.4万辆和1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和8.1%。

    二、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3.5%

    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万辆和8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9%和33.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6%。

    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2.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2.4%。

    三、1—3月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

    1—3月,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完成营业收入22482.5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1039.5亿元,同比增长32%。

    四、4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4%

    4月,汽车整车出口50.4万辆,同比增长34%。新能源汽车出口11.4万辆,同比增长13.3%。

    1—4月,汽车整车出口182.7万辆,同比增长33.4%。新能源汽车出口42.1万辆,同比增长20.8%。

    (注:上述数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透露,截至4月底,甘肃省电源总装机容量已达9056万千瓦,同比增长29%,犹如一只雄壮的巨兽,散发着无尽的力量。在这其中,新能源电源装机容量高达5583万千瓦,同比增长48.69%,占比高达61.65%,仿佛是巨兽的灵魂,引领着能源革新的潮流。

    据悉,与“十三五”末相比,甘肃新能源电源装机容量犹如一条巨龙,增加了3214万千瓦。2023年,甘肃新能源并网容量犹如一股强劲的激流,达到了1665.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如同一个无尽的宝藏,近700亿千瓦时,同比提升近30%,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54万余吨。1~4月,甘肃省新能源发电量犹如一股绿色的清泉,2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94%。

    2023年,甘肃省电力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外送至25个省份,累计外送电量522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犹如一片璀璨的星空,253亿千瓦时,规模居全国第二。目前,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外送项目陇电入鲁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陇电入浙、陇电入川等工作犹如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甘肃,这个风光资源大省,近年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紧紧围绕电源、电网、用户、储能、市场、机制六大要素,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该公司犹如一位智慧的舵手,巧妙地利用市场资源,破解新能源消纳的难题,建立了中长期交易与日滚动交易衔接的新能源市场交易机制,满足了新能源企业对中长期合同灵活调整的渴望。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记者5月11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六院)获悉,该院101所自主研制的中国最高量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正式发布。该产品是液氢重卡的核心设备之一,完全实现国产化,将助力氢能重卡突破1000公里续航里程,是中国将液氢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据介绍,作为中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相比上一代产品,相同外廓尺寸下,有效容积扩大20%,携氢量提升至百公斤级,系统质量储氢密度、加注时间等参数比肩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产品限价设计、优化制造工艺、强化供应链管理,较上一代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相比高压气氢系统在成本上有较大优势,批量化生产制造后,成本有望进一步大幅降低。

    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依托由航天科技六院101所构建的车载液氢系统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级测试体系,开展的各类液氢测试验证,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航天科技六院表示,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实践。随着产品的批量生产和示范应用,可使中国液氢重卡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为推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践行绿色低碳交通提供重要技术和装备基础,有力助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吉林电力”)于5月10日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成功完成世界首套静止同步调相机人工短路试验,标志着该设备在示范应用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截至2024年4月,吉林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839万千瓦,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呈现出“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电力系统特征。

    新能源场站与传统火力发电厂相比,其电压和惯量支撑能力相对不足,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新能源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停发电的情况。

    此次试验充分验证了静止同步调相机在实际运行环境下的电压和惯量支撑能力,并积累了大量大扰动响应数据和现场试验经验。这将为后续静止同步调相机的优化控制、标准制定以及推广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据国网吉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介绍,该设备创新性地采用了“构网技术+超级电容”模式。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静止同步调相机能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时提供保护,主动且无延时地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支撑。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五月之际,山西电网“西电东送”通道调整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据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5月12日发布的消息,今年五月,山西电网计划对25条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实施全面检修作业,这一规模创下了近五年来单月检修作业之最。其中,18条线路属于山西“西电东送”通道调整系列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近日,在山西朔州、大同等晋北地区,近千名电力工作者正全身心投入到500千伏苗朔等线路的检修与改造工作中。他们肩负重任,力争在一个月内圆满完成超过1000公里输电线路的全部任务。

    国网山西超高压输电公司运检五分部运检人员王超表示:“工作十年,我首次面临在30天内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我对此充满信心。”他透露,每天清晨8点,他便抵达现场,整理工具,确保安全后投入工作,直至晚上8点方能返回驻地。即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仍坚持每晚进行作业总结和次日工作交底,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国网山西超高压输电公司运维人员茹海波强调:“我们将竭尽全力,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抓紧推进作业进度,确保工程按期完成。”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电力工作者们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山西“西电东送”通道调整系列工程全面完工后,将显著提升京津冀负荷中心的电力分配效率,确保民众在夏季高温时段能够安全、稳定地用电。该项目作为国家电网公司三大复杂电网改造项目之一,与三峡近区改造、四川攀西改造项目并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悉,该系列工程预计将于2024年迎峰度夏前全面建成投产。届时,山西电网的外送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国电力供应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为山西省的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回顾过去五年,山西电力外送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全省外送电量实现了大幅增长,占总发电量比重也增加了5个百分点。2023年,山西全年外送电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5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7%。截至2023年底,山西发电总装机达到13304万千瓦,全年发电量突破4461亿千瓦时,展现出山西在电力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广阔前景。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当地时间5月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习近平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双方在绿色和数字转型中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双方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照顾双方合理关切。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外贸“新三样”,保持了强劲的出口态势。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有的国家和媒体频频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给“新三样”贴上低价出售、扰动市场的标签。事实上,得益于技术、规模和产业链优势,中国产品经济性突出,不仅受本土市场欢迎,更被国际市场青睐。

    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的当下,推动构建各国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共享红利的全球产业链体系势在必行。人为“筑墙设垒”无法阻挡中国“新三样”发展步伐,更不能阻挡中国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高性价比源于技术创新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看来,西方国家指责我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一方面,某一领域内产品产量和产能都是由市场决定,新能源产能会依据市场需求而动态变化调节。另一方面,设备供应商往往也会留出一些富余产能,以备不时之需。“目前,我国新能源产能利用水平维持高位运转,新旧产能更新迭代也从未停止。”

    王卫权进一步指出,“新三样”的亮眼表现是国际能源市场发展需求以及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强韧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对能源安全、能源转型更为关注,新能源市场空间已经打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技术创新不断,还能在保障效率可靠性的同时实现较低成本,企业能够在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基础上保持盈利,绝不是依靠所谓的‘低价倾销’。”

    “‘低价出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同样直言,“降低度电成本是光伏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目的是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实惠的清洁能源,扩大全球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这条路径十分明确,即从降低成本到撬动市场、再到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的发展服务于现实。如果我们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新,结果清洁能源使用成本反而越来越高,那与科学精神就是背道而驰。”

    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中国欧盟协会理事王稚晟总结,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经济现象,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例如,在经济繁荣期,市场需求推动产能利用率提高,而在衰退期,则可能出现暂时性的产能过剩。

    海外市场青睐中国产品

    王稚晟指出,西方宣传的“产能过剩论”忽略了全球市场对“新三样”的强烈实际需求。“新三样”之所以强势出圈,是因为受到国际市场广泛欢迎,并不是“消化过剩产能”。“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些都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

    “如今,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得益于中国产业链优势。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拥有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让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王稚晟补充说,中国一直都在推动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加快了新技术商业化进程,激励了相关行业快速成长。中国在电动汽车、光伏和风电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续航能力和智能化方面颇具优势,光伏组件效率和成本控制上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发布的全球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最高效率图,2023年以来,中国企业及研究机构5次打破纪录,保持在榜纪录7项。其中,中国企业创造的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最高纪录达26.81%。

    得益于成本效益和技术成熟度,中国企业成为很多国家的首选供应商。庄英宏说:“我们一直积极开拓全球市场,今年也参与了海外展会,和国际客户进行交流沟通,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新能源的热情。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下,这种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一定是长远、持续的。”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译阳强调:“我们的光伏产品高质低价,一方面这让出口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从更宏观来说,我国新能源产业及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非常有意义。”

    在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蔚来、一汽、吉利和奇瑞等已经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受到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欢迎。

    西方歪曲事实筑起“小院高墙”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西方炒作“产能过剩论”,是把中国技术、产业链等优势歪曲为“不公平竞争”,实际是为了筑起“小院高墙”。

    王稚晟指出,“中国产能过剩论”本质上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舆论混淆视听,目的是通过提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遏制中国产业发展。“实际上,与德国、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比例仍然较低,远不至于构成‘过剩’、向海外‘倾销’。”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称:“我对‘产能过剩’的担忧持怀疑态度。若仔细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只能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那就没有贸易可言。”

    在王稚晟看来,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基于政府补贴的不公平优势,是忽略了欧美国家在同类产品上实行补贴和税收激励措施。“在电动汽车领域,美国和欧洲政府提供了更为广泛和强大的补贴措施。例如,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就包含了排他性和歧视性补贴政策,为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欧洲多个国家也为个人购买电动汽车提供了补贴。这种双重标准的论调完全是某些发达国家为维护一己私利,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以此限制中国产业发展的企图。”

    “自工业化以来,全球各国存在不同分工,也存在大量合作。我国新能源产业也借鉴了很多国外经验,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才取得如今的成就。要构建合理、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适当、公平的竞争。”王卫权说。

    强发展破“脱钩断链”风险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面临挑战。对此,王卫权表示,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思维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做投资决策时应考虑充分,提前做好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等风险预估和防范工作,生产布局和项目布局尽量分散风险。同时,应加强自身合规要求,降低不必要的风险。此外,还需要不断开展ESG相关工作,致力于为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融入当地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王稚晟提出,要建设多元化供应链。企业应寻求多元化原材料和关键组件的供应来源,通过建立更广泛的供应商网络,降低对单一市场或供应商的依赖,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继续加大在新技术和相关关键材料上的研发投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针对锂电池领域,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下的战略布局。“我国锂电池产业链为国际市场持续输入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为国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电池企业正在积极从‘产品出口’向‘技术出口’模式转变,和国际企业与产业资本共建共赢产业链和供应链,共同开拓动力和储能市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庄英宏称:“我们将从其他国家的相关案例汲取经验,加大开放、积极融入、共建生态始终是最佳出路。只有构建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彻底打破‘脱钩断链’风险,携手共创未来。”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5月1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国事访问后乘专机回到北京。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中法打破冷战坚冰、跨越阵营鸿沟,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60年后,中法作为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中法关系稳定性应对世界不稳定性。

    从1978年首度开启核电合作,到如今核能、油气、可再生能源等多领域结出累累硕果,能源合作是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中法合作共赢之路仍在继续,中法能源合作正转“新”转“绿”。

    始于核电,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

    中法能源合作始于核电。1978年12月,中方宣布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随后,双方共同建设了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中广核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两国在核能领域的长期合作由此开启。大亚湾核电站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时至今日,大亚湾核电站已安全运行30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国家。”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具有悠久历史,自1982年签署首个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以来,中法两国始终坚持科技合作与产业合作并重的方针,核能合作已成为中法两国间最为稳固的合作领域之一。”

    从大亚湾到台山再到英国欣克利角,中法核能合作走过了从“法方为主、中方为辅”到“中方为主、法方支持”,再到“共同设计、共同建造”三个重要阶段。进入新世纪,中法共同建设了采用欧洲先进压水堆(EPR)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广东台山核电站,并使其成为全球EPR首堆,中广核台山核电一期工程成为中法两国在华能源领域的最大合作项目。

    今年,中法两国核能合作更是成果不断。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2023年4月6日,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和法国电力集团董事长雷蒙共同签署《关于“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谅解备忘录》,中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就核能利用支撑能源低碳发展达成共识,双方将共同对核能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同日,中广核党委副书记李历与法国电力集团董事长雷蒙签署《关于核能领域设计与采购、运维、研发合作协议的签署声明》。

    在方东葵看来,中法在核能领域的合作推动了两国经济和能源战略的发展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中国而言,发展核能一是推动能源结构多样化和能源安全,二是实现技术进步和自主能力提升,三是取得显著环境效益,四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对法国而言,中法核能合作商机无限,中国庞大能源市场为法国核能企业如法国电力公司提供了巨大发展机会,不仅可以通过在中国的项目实现盈利,还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核能市场的地位。

    厦门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中法核电合作不仅是能源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更是两国能源战略选择与全球治理担当的共同体现。

    优势互补,能源合作转“新”转“绿”

    中法能源合作始于核电,却不止于核电。2019年,中国石化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加强氢能领域合作。2020年10月,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国华投资江苏东台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落地,标志着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正式落地。

    今年5月7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永生和道达尔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潘彦磊分别代表各自公司在法国巴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将利用双方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共同探索在油气勘探开发、天然气和LNG、炼油化工、工程贸易及新能源等全产业链合作机会。

    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与道达尔能源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继续深化和扩大合作,探索在可持续航空燃料、绿氢、CCUS等低碳能源领域的合作机会,为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3月,中国石化还宣布与道达尔能源共同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助力国际航空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双方将在中国石化的一家炼厂内合作建设一条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线,利用废弃油脂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提供更好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

    孙传旺表示,中国具备庞大的能源市场、高效的装备制造能力,法国拥有先进的油气开采技术、成熟的操作经验。复杂环境下的资源勘探与开发合作、高端能源科技的携手研发,是中法两国在油气资源开发和新型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典范。通过多元化能源投资策略、能源技术创新以及海外市场开拓等多维路径,有望共同维护全球油气供应稳定。长期来看,中法合作应聚焦于绿色油气技术、能源数字化、氢能经济等新兴领域,巩固两国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互利共赢,携手布局“新蓝海”

    在近日举行的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期间,中法企业家代表围绕产业创新与互信共赢、绿色经济与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三个专题进行研讨,双方企业更是在核能、航空、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签署15项合作协议。

    “中法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中国装备制造能力、市场深度优势,与法国先进能源技术、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孙传旺表示,“首先,深化法国先进能源技术与中国广阔市场的优势互补;其次,降低新能源技术交流门槛、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再次,推动核电等清洁能源接受程度与应用范围,充分发挥清洁能源的替代效应。未来,双方应进一步挖掘分布式绿色电力、海上风电、光伏建筑集成、氢电耦合等方面的广阔蓝海。”

    方东葵认为,下一步,中法能源合作的重点集中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而核能合作是中法两国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积极共识。“中法都在积极探索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在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反应堆等第四代核技术上各有战略布局。此外,研发更高效核燃料循环技术和安全、环保的核废物处理技术也是大势所趋。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中法两国可以共同开发更为先进的核安全技术,并协作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和监管规范,以促进全球核能行业的安全水平提升。”

    中法两国能源企业互利合作正走得更深更远。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表示,产业转型需要技术助力,更需要生态协同带来的强大合力,产业协作将促使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链协作等各个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全球经济、环境、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道达尔能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安颂岚强调,一直以来,法中能源发展的关键词都是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有着深厚功底。在中国本土,我们和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中国三峡集团、中远航运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我们同样也和中国企业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合作共赢。目前,中国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并积极在国外投资,助力全球气候目标实现,我们将与中国合作伙伴一道,寻找项目开发落地的可能性。”

    文丨本报记者 李丽旻 董梓童 王林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