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3月26日,记者从辽河油田获悉,由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研发的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装置已连续平稳运行70余天,加热功率突破1兆瓦,在每小时5.5吨的注汽速度下,井底蒸汽干度提高36%。这标志着世界首台套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装置试验成功,迈出了辽河油田实现能耗及碳排放总量双控降的坚实一步,在国内外稠油热采领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绿电消纳、降碳减排之路。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3月26日,氢璞创能项目签约仪式在长沙举行。该项目拟在宁乡高新区投资建设氢燃料发动机系统及电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投资总额约10亿元。此次签约的氢璞创能项目,将着力研发生产全国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可满足重卡汽车长途行驶需求。项目第一期投资建设年产1000套的240KW燃料电堆以及200KW发动机系统生产线,第二期新增年产4000套的氢燃料电堆及发动机产线,第三期新增年产1万套的氢燃料电堆及发动机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0亿元。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日前,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学与精密工程研究所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通过激光制冷方式,成功地将石英玻璃从室温冷却了67开尔文。最新一期《光学快报》杂志上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人们通常将激光与材料加热联系在一起,如切割、钻孔、焊接,在金属或石制物体上进行精确加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激光辐射来冷却材料,如气体的多普勒冷却。然而,激光辐射也能使固体冷却。

    通过所谓的反斯托克斯荧光冷却,这种冷热相悖的效应成为可能。在该过程中,通过激光辐射激发一种特殊的高纯度材料,由于激光和材料发出的辐射(即荧光)之间存在能量差异,激光会以热的形式从材料中吸取能量,于是材料被冷却。

    研究人员再次克服了先前石英玻璃的冷却阈值

    多年来,激光冷却石英玻璃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在2019年,该研究团队首次证明了掺镱(Yb)石英玻璃可以通过激光冷却。当时,只能从室温冷却0.7开尔文。为了超越先前的冷却限值,他们优化了掺杂材料的制备工艺。

    结果,研究团队实现了一种新的破纪录的冷却:通过功率为97瓦、波长为1032纳米的激光辐射掺镱石英棒,使温度从室温降低了67开尔文。

    纤维状材料开辟新的应用潜力

    这一新进展有助于未来开发出极稳定的激光器和低噪声放大器,用于精密测量或量子实验。此外,优化工艺还可以推进无振动冷却,借助低温显微镜和伽马能谱,在材料分析和医疗诊断中发挥作用。

    这种材料在纤维中也有潜在用途。未来,新工艺可用于开发高性能光纤激光器,克服热不稳定性的缺点。

    研究人员指出,新工艺代表着激光制冷方面的重大进步,但他们创造的冷却纪录并不代表固体激光制冷可能达到的最大值。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陈俊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以在机器学习辅助下将喉部肌肉运动转化为语音的“柔性贴片”助听装置,这将有望帮助部分嗓音障碍患者实现有效沟通。

    柔性贴片佩戴舒适还能实现自供电

    据介绍,该装置基于磁弹性效应,使有声带障碍的患者能够通过肌肉运动来产生语音信号,从而辅助其言语功能。具体来说,这种助听装置首先收集患者喉部肌肉运动的数据,然后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和分类,最后识别语义信息并选择相应的语音信号进行输出。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说话是最重要的沟通桥梁。然而,这对于有声带功能障碍的人来说,确实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事实上,目前也有一些解决办法,比如,手持电子喉设备或手术,虽然能一定程度解决一些问题,然而这也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日常生活,而且使用并不舒适。

    对于这些人群来说,一种能辅助患者交流的可穿戴、非植入式的医疗装置,将能很大程度改善声带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此次研究中,陈俊团队设计的柔性磁致弹性贴片,不仅能够很舒展地贴在患者喉部,还可以随参与说话运动的喉部肌肉改变形状,且不需要功能正常的声带。

    同时,贴片的移动能检测到特定的肌肉运动,还能发电,让该助听装置实现自供电。这些运动随后会被转换成电信号,并由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处理。该机器算法能够能识别词汇并翻译成语言信号。

    AI辅助发音在医学领域正在逐步发展

    AI辅助发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它主要依赖于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或增强人类的发音能力。这种技术其实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除了帮助有语言障碍的人进行交流,还可以用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发音准确性,以及增强虚拟角色或机器人的语音交互能力。

    具体来说,AI辅助发音系统通常通过收集和分析语音数据,来识别和理解发音模式。这些系统能够学习并模拟人类发音的特点,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生成更自然、更准确的语音输出。

    在实际应用中,AI辅助发音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一些系统使用语音合成技术来生成类似于人类发音的语音,而其他系统则可能利用实时语音识别和反馈机制来纠正发音错误。此外,一些AI辅助发音工具还提供了个性化设置和定制选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辅助发音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些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还可以为语言教育和康复治疗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在医学领域,AI辅助发音的应用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如,在语音康复领域,对于因疾病或损伤导致发音困难的患者,如中风、脑损伤或咽喉疾病的患者,这项技术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语音康复方案。通过分析和纠正患者的发音模式,AI辅助发音系统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改善发音能力,提高交流质量。

    还有在远程医疗咨询方面,医生可以利用AI辅助发音技术进行远程语音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语音特征,医生可以辅助诊断某些与发音或语言相关的疾病,如失语症或构音障碍。这种应用方式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使得患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

    另外,AI辅助发音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培训中。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这项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发音准确性和语音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当然,虽然AI辅助发音技术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对于某些复杂的语音现象或方言口音,AI系统可能仍难以准确识别和模拟。此外,数据隐私和安全性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AI辅助发音还有待持续研究。

    点击量:1
  • 摘要:

    近日,甘肃民勤县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扩建330千伏主变一次并网成功。其中,由中国电气装备所属山东电工电气电工时代提供的储能电站60兆瓦/240兆瓦时直流侧电池舱配套设备均顺利通过试验且全容量并网成功。甘肃民勤县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是甘肃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可有效提高电网供电质量与新能源消纳能力。分两期建设200兆瓦/8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1座,可支撑电网增加绿电消纳11.95亿度,节约标煤36.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4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91.17吨、氮氧化物排放215.07吨、粉尘排放38.23吨。

    本项目是甘肃首个构网型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是甘肃省2024年度省列重大建设项目,也是南瑞集团与国能集团自“基石项目”后合作的又一重大项目。该项目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电网潮流调控和稳定运行,是甘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探索,是聚焦“3060”双碳目标、支撑能源技术革命、助力能源强国的典型实践。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3月27日,“玲龙一号”安全级DCS(“龙鳞”平台)设备顺利通过出厂验收,至此,“玲龙一号”DCS全部机柜通过出厂验收,标志着中核集团自主化DCS “龙鳞”+“龙鳍”平台在“玲龙一号”小堆示范工程实现供货。海南核电、中核工程、中核控制共34人参与本次安全级DCS出厂验收活动,验收团队由采购、设计、质量等多个专业组成,各专业团队全方位、多层次紧密配合,严密审查,对“龙鳞”平台的各项功能性能验收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验证。

    DCS作为核电厂的“大脑与神经中枢”,其按期保质交付对于“玲龙一号”首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验收通过,为后续主控室可用、冷试等工程里程碑节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DCS实现集团内供货的标准化、自主化、高效化,提升核电厂国产化率,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88101)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化学系赵东元-李伟课题组联合材料科学系王飞课题组在中性锌-空气电池单原子催化材料创制方面取得进展,他们揭示了两电子中性锌-空气电池催化材料的设计原则,构筑了新型可持续、低成本、高性能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成果以“可逆锌-空气电池的单原子催化两电子氧化还原化学(Two-electron redox chemistry via single-atom catalyst for reversible zinc–air batteries)”为题,于2024年2月26日在《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4-01300-2。

      锌-空气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点,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储能系统的有力备选。与传统碱性锌-空气电池相比,新型两电子中性锌-空气电池具有锌负极利用率高、正极可逆性好、副反应少等优势。然而,中性锌-空气电池工况环境复杂,气-液-固三相反应在阴极上同时发生,不溶的绝缘固态放电产物(过氧化锌)会堵塞物质输送隧道并覆盖活性位点,并且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产物通常会产生高的过电位,进一步造成器件性能的恶化。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催化材料,从而助力高性能中性锌-空气电池的开发。

      上述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连续合成的策略,制备了一种二维介孔的单原子催化材料。此材料集成了非对称的FeN2S2催化位点,可以高选择性地催化两电子氧还原反应。更重要的是,石墨化的多孔框架为氧吸附、电解质浸没和电子转移提供了理想的纳米反应器,并将固态放电产物(过氧化锌)的生长限制在纳米尺度(~6 nm),从而实现过氧化锌的可逆生成与溶解,提升循环稳定性。因此,两电子中性锌-空气电池的放电电位显著增强(~1.20 V),在0.2 mA cm?2下的寿命为400 h。研究团队进一步结合X射线吸收光谱、电子显微学和理论模拟,解析了活性中心及催化动态过程,阐明了催化材料各组分的协同增效原理,揭示了催化反应机制,建立了构-效关系,为高性能催化材料的创制提供了参考。

    图 介孔单原子催化材料用于中性锌-空气电池的示意图

    来源机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点击量:0
  • 摘要:

    在地下安装一个“清洁锅炉”再通过电加热达到提升井底蒸汽干度的效果你能想象这有多难吗?惊喜的是中国石油做到了。


    截至3月22日,在曙采超稠油蒸汽驱杜84-33-69井现场辽河油田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装置已连续平稳运行72天,加热功率达1兆瓦,井底蒸汽干度提高36%。这标志着

    世界首套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装置投运成功。在国内外稠油热采领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绿电消纳、降碳减排之路


    据辽河油田企业高级专家张福兴介绍,这项技术实现了稠油开采从地面燃气产热到地下绿电加热的革命性突破,在国内外稠油热采领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绿电消纳、降碳减排之路。该技术还将在曙一区深层SAGD区块试验2口井,预计试验周期内可节约天然气36.75万立方米,累计增油1.2万吨,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据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院长刘明涛介绍,这项技术带来了蒸汽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仅为蒸汽驱、SAGD等稠油热采方式开辟了绿色转型新路径,也可助力高凝油、页岩油、深层煤炭的开采。预计到2030年,这项技术将在辽河油田超稠油蒸汽驱、深层SAGD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技术研究?

    作为国内陆上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主要通过蒸汽锅炉实现注蒸汽热采开发,产生的热损失会极大增加能耗和碳排放量,严重制约油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辽河油田生产现场

    什么是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技术?

    以往稠油热采都是依托地面锅炉烧天然气产生蒸汽,这套装置通过电加热器直接在井下对蒸汽进行二次加热,不仅提升井下蒸汽干度、提高开发效果,而且减少地面天然气用量。

    这项技术研究难度有多大?

    稠油绿色、低碳开采是石油行业的时代命题。1兆瓦井下大功率装置研究2022年纳入中国石油重点科研项目,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攻关团队历时15个月,成功突破了450℃高温、4千伏高电压绝缘、每米五千瓦高功率密度、外径38毫米极限预制工艺、井口长期高温高压密封技术等7大行业性难题,形成了井筒狭小空间高电压绝缘、大功率集中加热传导等8项关键技术,申报7项发明专利。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技术工作原理看似简单,但每次技术升级难度极大,十三年的攻关历程,才带来了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技术的成功突破。

    2011年率先研发出150千瓦、450℃电点火装备,在多个油田推广应用90余井次,增油降本效果显著。

    2021年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创的400千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提干技术。

    2022年着手研究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技术。

    2023年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套1兆瓦井下大功率蒸汽提干装置,并入围国际海湾能源信息卓越奖决赛。

    科研人员多次深入现场开展研究

    从400千瓦到1兆瓦,意味着什么?

    在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借鉴参考的情况下,科研团队通过成百上千次理论计算、仿真模拟及室内试验,历时15个月研发,成功突破450℃高温、4千伏高电压绝缘、每米5000瓦高功率密度、外径38毫米极限预制工艺、井口长期高温高压密封技术等7大行业性难题,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组成员分析讨论下步工作方案

    突破这项技术能带来什么?

    项目组计划在深层SAGD、超稠油蒸汽驱开展包括杜84-33-69井在内的3口井先导试验3年,试验期内预计总节约天然气36.75万方,累增油1.2万吨。下一步,项目组将依托集团公司有关科技专项和相关先导试验项目,推动传统地面燃气锅炉向新型井下清洁蒸汽发生器转变,在规模推广1兆瓦大功率电加热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攻克3兆瓦井下蒸汽发生技术,全面提升电气化率,完成能耗结构调整、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技术人员检测井下大功率设备手机端实时监控软件

    从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到世界首台套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装置石油人勇攀科研高峰不惧失败 不畏挑战攻克难关 创造奇迹为他们点赞!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1
  • 摘要:
    蔚来官方微博消息,3月27日,蔚来能源与吉利汽车集团正式达成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合作。包括吉利银河系列、几何系列在内的吉利汽车、领克汽车、极氪汽车、极星汽车与smart汽车的用户,后续均可在相应品牌App中的充电地图页面,实时查看到蔚来充电桩的位置、价格、实时状态、站点指引等信息,并可快捷完成扫码充电、订单支付等操作。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记者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了解到,今年前两个月,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持续提速,电源结构加速向多元化、绿色化转变,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我国新增装机的绝对主体。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2月底,我国煤电装机占比已降至39.3%。在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下,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已经达到16.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54.6%。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  

    此外,截至2月底重点调查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3%,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比接近九成。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杨昆:预计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进一步上升至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

    我们常说的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从地下开采的能源;非化石能源包括水电、风光、核电、地热能等。新能源则主要是指非化石能源中的风光发电。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