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旬,全国煤炭价格稳中有跌。各煤种具体价格变化情况如下:

    无烟煤(洗中块,挥发份≤8%)价格1254.4元/吨,较上期下跌75.6元/吨,跌幅5.7%。

    普通混煤(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价格677.9元/吨,较上期下跌2.1元/吨,跌幅0.3%。

    山西大混(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价格为777.9元/吨,较上期下跌2.1元/吨,跌幅0.3%。

    山西优混(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价格为877.9元/吨,较上期下跌3.6元/吨,跌幅0.4%。

    大同混煤(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价格为925.9元/吨,较上期下跌3.6元/吨,跌幅0.4%。

    焦煤(主焦煤,含硫量<1%)价格为1950.0元/吨,与上期持平。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6月中旬,无烟煤价格由涨转跌,动力煤价格跌幅略有扩大,焦煤价格持稳运行。

    此外,6月中旬,全国焦炭(准一级冶金焦)价格1874.4元/吨,较上期下跌38.5元/吨,跌幅2.0%。

    来源机构: 国际煤炭网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郑州航空港发布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油加气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批前公示的公告。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分为2期,即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根据空间分布法和车辆需求预测法及航空港区政策文件,本次规划站点均为加油加氢合建站,为满足区域内加油加气、加氢需求,至规划期末,共规划加油加气加氢站100座。

    以下为原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油加气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批前公示

    为了确保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加油加气站与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布局科学、合理,并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确保它们的布局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配合协同各行业规划,我局组织编制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油加气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根据我区专项规划报批要求,

    现予以公示:

    项目名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油加气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

    编制单位: 铭扬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 型:批前公示

    公示类别:专项规划

    用地位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用地面积:747平方公里

    公示期限:2024年06月19日至2024年07月19日

    经办处室单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促进局

    联系电话:0371-86199888 巴子强

    附加说明:查询详细内容,请出示身份证明,到我局办理相关手续后查询。依据《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河南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特此公示。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时间内向我局反馈。

    详细内容:1.规划方案简介

    2.附图

    《郑州航空港区加油加气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全部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747平方公里。

    全域行政辖区包括郑港办事处、滨河办事处、张庄办事处、龙港办事处、八岗办事处、清河办事处、三官庙办事处、冯堂办事处,新港办事处、银河办事处、明港办事处、龙王办事处、新郑市八千办事处、岗李乡、大马乡、大营镇、洧川镇,共计2个镇、2个乡、13个办事处。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分为2期,即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三、规划目标

    科学预测航空港区加油加气站、加氢站的规模和数量,优化、完善站点布局,规范汽车加油加气、加氢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建立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经营合法、竞争有序的成品油、天然气和氢能分销服务网络体系。

    根据空间分布法和车辆需求预测法及航空港区政策文件,本次规划站点均为加油加氢合建站,为满足区域内加油加气、加氢需求,至规划期末,共规划加油加气加氢站100座。

    四、布局规划方案

    根据加油加气加氢站布点设置影响因素分析,同时依托航空港区站点需求预测,结合现状加油加气站的分布情况,对航空港区加油加气加氢站进行规划布局。

    现有加油加气站48座,本轮规划保留27座,拆除21座,新增规划点73个,现状保留加油加气站逐步增加加氢设施,规划至2035年航空港区加油加气加氢站共100座。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6月24日从中国化学五环公司获悉,每小时250标准立方米控温甲烷化中试装置圆满完成1000小时性能考核测试,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考核,各项工艺指标运行稳定。这是控温甲烷化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中试应用,实现了废气高效生产天然气的关键一步,为下一步工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甲烷化技术是甲醇弛放气、焦炉煤气、低阶煤或生物质热解气、沼气等行业工业尾气高值化利用和煤生产天然气的关键环节,通过降低甲烷化的反应温度,可以提高反应效率,降低生产天然气的能耗和成本。

    2018年,五环公司开始研发控温甲烷化技术,开发出新型低温高活性甲烷化催化剂和高效控温反应器,并与合作单位联合建成中试示范装置。据介绍,该装置具有工艺流程短、能耗低、投资省的特点,为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对持续稳定供应天然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五环公司将持续聚焦研发创新,实现催化剂创新与工艺工程化的融合,开发完整成熟的大规模控温甲烷化工艺包,力争早日实现该项技术的首套工业化应用,助推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新闻处24日表示,该校和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的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取得了俄罗斯首项借助细菌清理油井的技术专利。

    该校消息说:“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中心和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微生物学方法清除开采井中在运营过程中形成的沥青树脂石蜡沉积物的技术。”

    该方法基于石油有效破坏性菌株。从开采地点(汉特-曼西斯克和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被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石油有效破坏性菌株,从中选取了对石油具有高分解能力和生长率相对较高的菌株,使用含有这些菌株的浓缩剂对油井进行清理。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中心副主任安德烈·萨夫琴科解释说,将带有细菌的浓缩剂倒入井中,通过泵的运行开始循环。最后,细菌传播并开始破坏已经形成的沉积物,对开采油井的所有组件,包括最难以接近的组件进行清理。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指出,这种方法避免了长时间地关闭油井,以及将设备移至地面然后进行拆卸和清理的大量劳动和昂贵过程。细菌是有需氧菌,因此当不再需要它们时,只需停止向其供应空气一段时间,井中的液体即可轻松地将它们清除。

    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所使用细菌的技术和发明专利,目前正就在俄罗斯石油公司油井现场测试进行谈判。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全固态锂电池具备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特点,有望成为超越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而电极材料(包括正极和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不稳定性阻碍了固态电池的发展。因此,探讨正极/固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性诱发的电池材料失效机制,对于优化设计全固态电池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结构与缺陷研究部研究员王春阳,联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忻获麟团队,基于前期关于液态锂电正极材料失效机制的研究成果,在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透射电镜技术揭示了全固态锂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退化机制,并发现其与传统液态电池中的退化机制具有显著差别。

    研究表明,全固态电池的晶格失氧和局部应力耦合驱动的表面“晶格碎化”以及脱锂诱发的剪切相变共同导致层状氧化物的结构性能退化。表面“晶格碎化”涉及纳米级多晶岩盐相的形成。这一失效模式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中被发现。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了区别于传统锂离子电池中层状正极的剪切界面新构型和大尺寸O1相的形成。

    上述成果拓展了层状氧化物正极的相变退化理论,有望为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和正极/电解质界面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研究成果以Atomic Origin of Chemomechanical Failure of Layered Cathodes in All-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2198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近日,奥地利林茨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超薄轻质过氧化物太阳能电池,可为手掌大小的无人机提供电力。

    据介绍,这种过氧化物太阳能电池的厚度小于2.5微米,平均光伏功率重量比是41克/瓦。电池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可以抵抗水汽和气体侵蚀。实验中,为无人机供电的电池模块由24块相互连接的1平方厘米太阳能电池组成,其能量收集潜力足以为这架四旋翼小型无人机稳定供电。

    该团队声称,实验证明了这种轻质、灵活和超薄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稳定性和能量收集潜力。未来,这种技术有望用于为户外设备、无人机、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提供电力,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十年倡议共同举办网络研讨会,讨论如何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量化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面积”,以及生态系统恢复面临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恢复项目需考虑连通性,基于人工智能和卫星图像的一致性监测方法至关重要,当地社区参与恢复工作是成功的关键。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点击量:2
  • 摘要:

    6月8日,自然资源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首批《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海洋云)。将进一步激活海洋数据要素潜能,丰富海洋应用场景,提升面向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等海洋数据开放创新和共享服务水平。《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是对我国自主获取海洋数据、自主研发海洋信息产品和全球海洋环境数据的整编集成。海洋云是国家级海洋数据和信息产品在线服务平台,可实现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数据在线汇聚、涉海部门海洋信息互联互通、公益数据产品集成服务、国际海洋信息资料交换合作等功能。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点击量:58
  • 摘要:

    大洋深海水域是入海塑料垃圾最终的汇之一。在深海环境中的微塑料能参与并进一步深刻影响深海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山占据了全球洋底约三分之一的地貌,海山周围水体是大洋水团和海山之间交互作用的媒介,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和海洋生物群落组成。因此,海山长久以来被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也是许多海底生物繁衍幼崽的主要基地。但受限于海底水体微塑料低丰度、分散而难以大量富集的特征和较小的尺寸范围,此前鲜有研究关注海山周围水体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

    近日,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张元标团队的郭辉革助理研究员等人以“Deep-sea microplastics aging and migration exerted by seamount topography and biotopes in the subtropic Northwest Pacific Ocean”为题,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中科院一区TOP,IF = 9.8)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小粒径微塑料颗粒和微纤维快速检测技术在西北太平洋亚热带RE海山周边水体中开展了小至十数微米的微塑料全滤膜显微红外原位全检测,初步揭示了海山这一特殊海底地貌及其生境对深海水体中微塑料的老化和迁移的影响。研究证实,基于全检结果和水柱剖面分析,西太平洋的RE海山周围水体中的微塑料丰度可达0.9-3.8个/ L。其中,小粒径(20-50 µm)微塑料占比尤为突出。此外,深海微塑料还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差异:深层水体塑料表面破损老化程度高于浅层水体;微塑料上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该研究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指出,RE海山区域不同特征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基因存在较大差异,且海山水体中富含某些已被报道能有效降解微塑料的细菌和功能基因,表明RE海山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能促进塑料的老化和降解进程。本研究成果对探究大洋海山地貌特征和生物群落结构在深海微塑料迁移和老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项研究基于团队创建的小粒径微塑料颗粒和微纤维快速全检测技术(授权专利号ZL202111157023.X; ZL202111158971.5,发明人:郭辉革、王晓晨、陈泓哲等),该技术适用于小尺寸范围各类微塑料的快速检测和特征分析。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23YFC3108303;2019YFD0901100)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9002)的资助。该文章第一作者为郭辉革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包括张元标正高级工程师和郭辉革助理研究员。除团队成员外,我所研究生王晓晨、罗肇河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程虹高级工程师也对本论文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4064

    来源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点击量:3
  • 摘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动力学研究室揭示了近十年来阿拉伯海低氧区的缺氧情况正在缓解及其驱动机制,该研究成果“Dissolved oxygen recovery in the oxygen minimum zone of the Arabian Sea in recent decade as observed by BGC-Argo floats”,以刘童童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邱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IF=5.576,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上。

    随着全球变暖,近几十年海洋缺氧的情况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重要的影响,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海洋环境威胁之一。阿拉伯海是世界上最厚、最强的低氧区(Oxygen minimum zone,OMZ),几十年来阿拉伯海东北部的溶解氧急剧下降,已导致阿拉伯海缺氧核心区产生了功能性缺氧。然而,由于早期的航次数据覆盖率不足,人们对阿拉伯海OMZ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仍然缺乏较为全面的认知。

    该研究通过分析覆盖OMZ区域的BGC-Argo浮标数据,发现自2013年以来,阿拉伯海OMZ核心区域的溶解氧呈惊人的恢复趋势,1027.5 kg m-3等密面(溶解氧最低层)平均溶解氧浓度增加到约三倍。同时,阿拉伯海OMZ的厚度减少了约13%,这说明近十年阿拉伯海OMZ的缺氧情况正在稳定缓解。该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粒子追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近年来阿拉伯海上空的夏季季风减弱导致阿曼上升流减弱,进而导致了输送到OMZ海域的有机物碎屑减少,是缺氧缓解的主要机制;阿拉伯海层化加强可能会通过减少有机物沉降来造成脱氧的缓解。OMZ对全球碳和氮循环有重大影响,该研究成果颠覆了认为阿拉伯海缺氧正在快速加剧的传统观点,为OMZ未来变化趋势预测模型的研发与改进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阿拉伯海OMZ是目前公认的公海保护区选划优先区,该研究对阿拉伯海OMZ的变化趋势和驱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解析,有助于我国履行联合国《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协定》(BBNJ),为我国参与公海保护区选划准则制定与实施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130406)、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海三科2023014、2022027、2023018)、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2021-2030年)等项目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Liu, T., Qiu, Y., Lin, X., Ni, X., Wang, L., Li, H., & Jing, C. (2024). Dissolved oxygen recovery in the oxygen minimum zone of the Arabian Sea in recent decade as observed by BGC‐Argo floa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1, e2024GL108841.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08841

    来源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点击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