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编译内容

编译内容

编译服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 liguiju 编译时间: 2022-7-1 点击量: 16

1964年,位于德国北海的一次海洋钻探活动诱发了海底气体喷发活动。最初的钻孔目前已被封盖,但高压气体利用现有自然管道系统,在距离钻井平台400米的位置发生了泄漏喷发,这次喷发在海底留下了一个直径500米,深度38米的火山口,名叫“Figge Maar”火山口。在这一过程中,近500万吨的沉积物发生运移,采取控制气体泄漏的方案均以失败告终。几个星期后,泄漏逐渐减弱,直至今天,“Figge Maar”依然有气体排放,但排放强度很低,主要由生物甲烷组成。钻孔现场被废弃,且自然回填了沉积物,目前仍有12米深。

为了评估深入海底钻探的风险,需要准确了解地质结构,特别是气体的自然路径。来自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基尔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CAU)、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BGR)和瑞典大学的科学家首次调查了导致1964德国北海钻探气体喷发事件,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6月23日发表在《地球科学、系统与社会》(Earth Science, Systems and Society)期刊上。

了解气体的自然运移路径,对于海底的安全开发至关重要。“Figge Maar”火山口的例子表明了解自然界系统的作用方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基于对气体自然运移路径的理解,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制定合适的战略方针,探索并监测大气二氧化碳位于海底的潜在储存点,为永久性的安全储存提出更精确的要求。虽然目前不存在井喷的风险,但也应该避免较小的、慢速的二氧化碳泄漏,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存储。(刘思青 编译)

 

提供服务
导出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