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编译内容

编译内容

编译服务: 精密测量科技动态监测平台 编译者: marcus2017 编译时间: 2023-6-9 点击量: 7

2023年5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崔鑫等人在《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imilar seismic moment release process for shallow and deep earthquakes”的文章。地震学研究揭示了浅地震(0-60 km)、中源地震(60-300 km)和深源地震(300-700 km)的各种破裂特征,但尚不清楚是否有不同的物理机制在控制地震破裂。深地震是指震源深度超过60公里的地震。由于地球深处高温高压,岩石表现出塑性形变,深地震的产生机制与浅地震的脆性破裂有所不同。关于深地震成因有许多猜想,如脱水脆化、热失稳和亚稳态橄榄石相变等,但至今仍没有定论。了解深地震的成因和破裂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物理机制、俯冲带的性质以及地球内部的动力过程。

作者等人将机器学习分类应用于全球3000多个中大地震中,以显示与深度相关的弹性特性可以解释所产生的破裂特征的范围。研究发现,浅地震和深地震的破裂过程差异都可以被随深度变化的地球刚度所定量解释,而与具体的地震产生机制无关。因此,由于伴随的刚度变化,破裂持续时间、破裂长度和相关的应力随深度的下降而变化。文中结果支持恒定应变降不变假说,即无论成核机制如何,同震滑移与特征破裂长度的比率在所有深度的地震中基本保持不变。该理论预测发生在岩石刚度较低的超浅地震(如海啸地震)会有更长的持续间以及更大的破裂面积,可能造成超出预期的破坏,对地震预警以及地震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提供服务
导出本资源